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吉林:“新气象”促进“新发展”

2021年08月05日 10:21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10804113945(481948)-20210805100403

长白山气象站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趋势明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气候安全,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对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要求更高。

吉林气象部门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体系初步建成,通过在冷涡监测、季风监测、年景预测等实际业务中发挥科技优势,助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病虫害防治……记者日前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吉林,亲身感受吉林气象事业在助力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新气象”+农业

“黑土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踏上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马上就被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室主任王冬妮的科普所吸引。

“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期,植物生长茂盛,秋冬季节枯枝落叶落入土壤,冬季寒冷漫长,大量有机物难以迅速分解,多转化为黑色的腐殖质,从而形成了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壤。”王冬妮介绍说。

因为黑土地,吉林省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省。

“除了土地好,种子和栽培技术好,气象服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梨树县建成了覆盖田间地头的农田气象观测设施;我们为农业部门、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提供了精准气象信息和农业气象技术服务。”梨树县气象局局长王野介绍,气象对梨树县粮食生产的服务已经越来越精准,十年九春旱的梨树县,因为气象部门多年的人工增雨,目前春旱对玉米的影响已经很小。

令吉林气象人自豪的是,我国的人工增雨工作就是从吉林省开始的:1958年,吉林省开展了国内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98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人工降雨基地;199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2003年,吉林省投资购买了第一架人工增雨作业飞机。这些年来,人工增雨为农业抗旱、增加水资源、森林灭火、生态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工增雨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飞机向云体顶部播撒碘化银、干冰、液氮等催化剂,或用高炮、增雨火箭,将装有催化剂的炮弹等发射到云中,并在云体中爆炸,对局部范围内的空中云层进行催化,增加云中的冰晶;能够让云中的小水滴相互凝结,使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不住增大后的水滴时,这些水滴就会从天而降,在下降过程中,虽然也会有部分水滴被蒸发,但是,大部分仍然会降落到地面,于是就形成了雨。

人工增雨、开发云中水资源是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缓解农业旱情、利国利民的有效途径。在敦化市雁鸣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里,2019、2020两年,气象局在湿地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20余次,用人工增雨保证了湿地保持住湿地的特色。

而在吉林,最有特色的就是人工增雪,长白山有“-12°粉雪”的美誉,意为冬季适游期平均温度为零下12℃,“粉雪”则是雪质干爽细腻,适合滑雪等雪上运动。目前气象部门长期为长白山开展的冬季雪地马拉松、冰雪汽车拉力赛、雪地足球等体育项目人工增雪,从而保障了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新气象”+防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成为助力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侯彦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大的行业,在发生干旱、冰雹的时候和关键农时季节,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为粮食生产取得连年丰收作出了贡献,也为保护农业设施安全、减轻经济作物灾害损失提供了保障。

吉林省榆树市处于气候脆弱带,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县级市。为此,榆树市气象局加密农情气象监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突出一个“准”字,充分发挥榆树农试站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导作用,将最新气象信息和农业生产建议及时送到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手中。

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王雨告诉记者,“当地玉米最怕的就是冰雹和大风,冰雹方面,气象局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发生过雹灾了;大风,最怕7月末8月初的,那时玉米正在结穗,非常容易倒伏,社员们按照气象和农业专家的建议,选择耐倒伏的矮化品种,采用宽窄行种植疏散风力,以尽力减少风害的影响。”

“冰雹是影响我们粮食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有阶段性干旱,气象部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妥妥地是为我们粮食丰收保驾护航啊!”王雨称赞道。

“我们这里,春夏非常容易出现冰雹,现在防范力度不断增强,近几年人工防雹工作党委政府满意,领导满意,人民群众更满意,气象局是干实事的!”榆树市秀水镇党委书记高洪洋说。

“人工防雹不仅保护农业,还能保护湿地里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敦化市气象局局长程海波告诉记者,今年来,已经开始了人工防雹作业100余次,减少经济损失700余万元,其中包括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紫貂、中华秋沙鸭和东方白鹳。

“气象工作对于防火的意义重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经连续61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一般性森林火灾的发生率也有所下降,被国内外专业人士称赞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防火史上的奇迹。当然,这其中许多环节都在发挥着作用,而气象部门的人工增雨雪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白山气象局副局长金春荣告诉记者,针对长白山极易引发森林火灾的风灾区,长白山气象局就专门在该区域设置了人影作业点。

“近年来,长白山林区松毛虫时有爆发,导致松林大面积死亡。长白山气象局有针对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别是冬季增雪作业,对抑制松毛虫灾害具有积极意义。”金春荣说。

“目前吉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强省建设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了打造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保障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等几大任务。”侯彦斌介绍说,“现在,气象对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服务越来越细,社会各方面对气象科技研发的支撑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共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新气象”+信息化

天池气象站位于长白山北坡主峰,海拔2623米,气候恶劣,常年积雪,是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观测到的数据能够代表700百帕高度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变化,对于研究东北地区尤其是长白山独特的气候调节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天池主峰一年四季都有大风天气发生,频次密集,持续时间长,强度达到国内多项之最,最大风力可达16级,风速40多米每秒,超过台风强度。天池的平均气温-7.3℃,冬天最冷时超过-40℃。由于天池的地理位置已进入对流层底部(进入云里),雷电经常在人耳边与身体周围发生,房子和人随时都在与雷电擦肩,危险状况可想而知。

守山30多年的刘继德,2007年被任命为天池气象站副站长,他告诉记者,“长白山巅冬季雪大时,积雪能把房屋埋起来,观测人员外出观测、换日照纸需要挖雪洞,去观测场要打雪道。冻猪肉、冻白菜和由于气压低煮不熟的米饭是全站职工的日常饭菜。没有饮用水也没有照明用电,冬天喝雪水,夏天喝雨水,夜晚蜡烛照明。天池气象站有一根又粗又长的绳索。如果遭遇大雾或者大风雨雪天气,这根绳索就成了同事们往来于值班室和观测场之间的牵引绳和救命索,如果没有这根绳索,走进风雪中的观测员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可能被大风吹下陡峭的山崖。”

“隋金堂烈士生前是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1981年1月21日,他带领全站人员寻找一份被大风刮走的重要观测资料,为抢救滑下深谷的两名同志,不幸以身殉职,年仅41岁。”讲到老战友,刘继德的眼睛都湿润了。

“现在,气象监测不用绳子啦。”近年来,天池站观测业务除部分受条件限制外,地面气象观测大部分实现自动化。气象站的工作主要是观测和记录天气,其观测数据参与全球数据交换,为东北亚地区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提供支撑,支持服务长白山上下游的生产生活。

随着气象技术的进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们也因此受益。

珲春市气象局局长许晓明介绍,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异常。东北虎豹公园园区内突发性气象灾害频发,局地暴雨、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给园区内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动物的生存带来了一定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春寒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园区内水源地蓄水不足,影响动物生存。同时,由于珲春与俄罗斯交界,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俄罗斯过境山火,对园区内的森林植被造成威胁。

所以,为保护好东北虎豹特别是东北虎这一珍稀物种,需要气象部门做好园区内的生态数据监测和积累,随时监测生态气候变化,进一步掌握园区内适合珍稀动物的生存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气象部门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园区内水源地蓄水,让动物有水喝,还可以起到防火和促进植被生长的作用。

“到目前,在以往监测到东北虎、东北豹至少27只、33只的基础上,每年还都能监测到东北虎带幼崽和东北豹带幼崽的新家庭出现。”许晓明告诉记者,“未来,还需要气象部门做好园区内的生态气象数据监测与积累,随时监测生态气候变化,进一步掌握园区内适合珍稀动物的生存气候条件;需要气象部门及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园区内水源地蓄水,助力森林防火,保护园区植被生长。”

编辑:秦云

关键词:吉林 新气象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