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让石榴籽精神撒播西湖大地

——记杭州市西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

2021年08月05日 11:22  |  作者:李宏 鲍蔓华 宋玲玲 曹剑 王树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杭州8月5日电(记者 李宏 鲍蔓华 通讯员 宋玲玲 曹剑 王树理这里茶香四溢,这里书香沁人,这里有着多民族文化交融……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慈母桥村的石榴籽家园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浓浓民族情的所在。

“石榴籽家园”顾名思义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西湖区是多民族散杂城区和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区,现有常住少数民族50个,共计3.3万余人。赛来西·阿不都拉教授,是石榴籽家园的总顾问,也是浙大城市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哈萨克族人,赛来西·阿不都拉教授道出参与石榴籽家园项目的初衷:“希望通过石榴籽家园的创建,让更多各民族兄弟姐妹也融入这个城市,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石榴结籽 紧紧相抱

浙江外国语学院的王喜盖是来自贵州的苗族女孩,与赛来西·阿不都拉教授的相识让这位在异乡的小姑娘找到了家的感觉。

石榴籽家园三楼的民族厅陈列了很多民族的特色文化物品,有畲族非物质文化制作技艺的彩带,有哈萨克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毡秀,还有维吾尔族的非物质文化刺绣绣品等。满眼的民族风情让王喜盖沉醉,被在杭读书的一位藏族同学把妈妈为他缝制的成年礼衣服捐给了石榴籽家园的故事深深打动,王喜盖想到了家乡的苗绣。

“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也了解苗绣。”了解女儿的想法后,没几天,王喜盖的妈妈就寄来一件手工刺绣的苗绣女装。这是王喜盖妈妈的嫁衣,一直压在箱底,本来想在王喜盖出嫁时送给女儿。但女儿的成长让妈妈很欣慰,为鼓励王喜盖为民族文化传播出一份力,妈妈拿出了自己的嫁衣。这件嫁衣过去只属于自己,现在这件衣服有了新的意义。以后的每一次石榴籽家园活动,王喜盖都会穿起妈妈的嫁衣参与,用自己的行动传播民族文化。

“我就是一颗小小的石榴籽,只要紧紧抱在一起,守望互助,形成合力,就是最最团结,最最坚实的一个整体。”王喜盖说。

在石榴籽家园,用石榴籽的语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断上演。

文化相容 源远流长

家园里还流传着一个“茶馕香印”的民族团结故事。

“茶馕香印”是四个非遗文化项目的融合体,它将杭州的西湖龙井茶、新疆的馕饼、西湖印社的印章和畲族的香包聚合在一起,创新出一个口感绝佳又有“内涵”的产品,一口咬下去,秒变“文化人”;两口咬下去,变身“爱心人”。

茶馕香印的诞生,要从新疆的一个扶贫项目说起。2019年年初,新疆哈萨克族监理工程师舒合拉·阿达别克响应国家“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号召,和爱人一起与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对特困维吾尔族夫妻结为帮扶对子,在帮扶过程中,舒合拉·阿达别克夫妇俩发现这对维吾尔族夫妻继承了传统的打馕技艺,并梦想能自主创业开一家馕店。在舒合拉与爱人的帮助下,小小的爱心扶贫馕店开业了。回乌鲁木齐探亲的赛来西·阿不都拉教授见证了爱心馕店的诞生过程,也自觉投入到帮扶项目中,为馕店的建设给予了很多的专业指导,并联系到杭州西湖印社社长的沈立新老师为爱心馕店专门篆刻了一枚馕主题的印章,用文化的力量给予帮助。

“转塘·石榴籽家园”团队又提供技术和资金助力,带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对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食品馕进行文化挖掘与提升,将茶文化与馕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推出主题为“茶馕香印”的爱心馕品类,将馕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升级。

茶、馕、印文化融合之后,杭州桐庐畲乡的绣娘又将她们的爱心缝制到香包里,真正实现了茶、馕、印、包四种文化的融合,“茶馕香印”由此走进人们的视角,也受到各方宾客的赞誉。“茶馕香印”爱心馕把扶智理念像揉面粉一样揉进了扶贫行动里,把文化的力量注入国家扶贫攻坚行动中。

“转塘·石榴籽家园”志愿服务队队长、西湖区政协委员鲁华芳说:“茶馕香印概念和这个故事以及新产品的诞生,是新疆与杭州两个地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相容。”

一个小小的茶馕,蕴含四种跨地域的非遗文化,不仅是文化交融碰撞擦出的耀眼火花,更是56个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藏的中华力量。“茶馕香印茶乡里的丝路茶文化”故事分别在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风行欧洲、美国新闻网、韩国新华网、阿根廷华通网、非洲时报、英国富中传媒、迪拜新闻网8个海外媒体刊登,让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故事传播海内外。

运用非物质文化茶制作技艺,石榴籽家园还将畲族当地本土高山茶炒制成特色“畲红”品牌红茶,促进少数民族增收致富。创新推出“粽·茶传统记忆”伴手礼,并成为桐庐县的重要文化品牌和杭州的文化符号。

石榴花开 常开常盛

为更好地传播“石榴籽”精神,高校“石榴籽驿站”相继成立,并积极扩大石榴籽团队,把爱祖国爱人民的种子耕植于青年学子的心中和国家建设发展的行动中,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相继成立“石榴籽驿站”,努力将高校“石榴籽驿站”打造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平台。

策划制作56个民族宣传小手册的浙大城市学院石榴籽驿站的蔡媛媛至今难忘小册子诞生的经历。刚开始,只知道命题是“宣传五十六个民族”的蔡媛媛和小伙伴都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发挥,为了很好完成实际项目,小团队不断学习我国的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在与同学们共同为项目努力的过程中,蔡媛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创意呈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慢慢领悟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刻内涵。

现在,小手册已印制上万本,被用在了越来越多的场合,有了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今年5月20日石榴籽家园成立一周年庆典之际,我们城市学院石榴籽驿站的同学们还汇编了56个民族的红色好故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石榴籽家园一周岁生日送上我们特殊的礼物和祝福!”蔡媛媛自豪自己一直在参与中。

石榴籽家园还将民族与文化、与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思路,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省内知名高校教师以及辖区妇联、新联会、知联会等人士共同参与的智囊团,共谋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挖掘村社民族文化,推动石榴籽家园进村社文化礼堂活动。

如今,已有20余所高校各民族学生百余人加入了石榴籽“杭城美”服务队,积极开展“共绘同心圆,同声民族香——用石榴籽的语言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主题公益系列活动。每年暑期组织12期石榴籽公益绘画、读书会,引导孩子们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民族团结同心圆。志愿者们结合身边故事撰写了《用茶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转塘·石榴籽家园系列活动》及拍摄微电影作品《茶馕》,用各民族人士的切身感受领悟民族团结的时代力量,用青春的力量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目前,西湖区转塘街道辖区首批18个村社文化礼堂、文化家园授牌“石榴籽驿站”,努力把“石榴籽”精神散播在全区各个村社,打造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构筑社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石榴 文化 家园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