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系统整治 城乡融合 三产协同

——福建省三明市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纪事

2021年08月10日 14:32  |  作者:蔡茂楷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别致的民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平坦的水泥村道在村间蜿蜒,别有风味的小吃街吸引着八方游客……有着“沙县小吃第一村”美誉的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俞邦村,约60%的村民在全国30多个城市经营小吃,在小吃业带动下,村里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村庄面貌大幅改善,成了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俞邦村的变化是近年来三明市农村发展的缩影。为缩小城乡差距,三年来,三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加大力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一二三产协同推进,有效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全省山区市率先全面实现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城乡一体化,率先提前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坚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8.73%,87.7%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人均期望寿命79.82岁,城乡收入比为2.01……一系列数据表明,三明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坚持乡村系统化整治,实现“一揽子解决”


走进将乐县小王村,水清岸绿,村道干净整洁,一幅宁静美好的村居图跃然而出。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近年来,将乐县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全县61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建设完成。

在推进乡村建设中,三明聚焦“一革命四行动”重点任务,以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机制、建设新队伍,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在完成“三清一改”规定动作的同时,按照1.0版本(清沟、扫地、摆整齐)、2.0版本(拆旧、拓新、整漂亮)、3.0版本(“穿衣”“戴帽”、扮靓丽)分阶段推进。目前,98%的行政村达到了1.0版本的水平,正引导全市村庄向2.0版升级,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向3.0版看齐。

树立“小厕所、大民生”理念,按照“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基本思路,合理优化公厕布局,解决群众“不愿用、没法用、用不上”难题。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建改造乡镇公厕191座、农村公厕769座,实现了乡镇每万人3-4座公厕、村村都有1座以上水冲式公厕的目标。实施农村户厕(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43.8万户,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98.79%。

坚持群众参与、问题导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工作方法,探索建立管理长效机制。在沙县夏茂镇、将乐县高唐镇开展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乡镇创建工作,探索出一套“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并在全市进行推广。永安市、宁化县等地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模式,并在全市2/3以上的行政村推广,农户可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主动性。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一体化推进”


将乐县的黄金华曾是“赤脚医生”,自从和镇卫生院签约后,就加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当中,每天有半天在诊所,半天进村入户,主动服务辖区1000多位村民。村医的“新生”满足了百姓就近看病需求,目前,三明基层诊疗量已达到54.72%,“小病在村(社区),康复回村(社区)”的诊疗机制正在逐渐形成。

围绕农村医疗、教育、水电路基础设施等短板,三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探索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三年来,累计建设与改造农村公路1020公里。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90公里、860公里,“城市有机场、县域有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设定目标。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7个,国家森林乡村46个。

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推动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从按当地最低工资40%制定逐步提高至45%,比例位居全省首位;持续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执行统一的用药目录、诊疗目录、服务标准;全市累计减少药品耗材支出96亿元;农村留守儿童“三聚三化”工程,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探索建立“跨村联建”党建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配强村级组织人才队伍。其中:大田县创新“党建+乡贤”模式,推动35名优秀乡贤回村任职,培育出了军地共建、数字村庄、农旅融合等先进典型,实现了“回引一个人,改变一个村”;尤溪县半山村试点全员经济合作社治理新模式,成效明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坚持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外出务工的胡长胜,看好县里快速发展的水稻制种业,不失时机地回到建宁溪口村,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短短几年间,成了制种经纪人,管理着200多亩地,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在建宁全县,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的农民约2.35万户,制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年生产优质商品种子超3200万公斤。

聚焦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三明出台系列措施,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形成了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和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246亿元、198亿元、642亿元、1620亿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建宁县利用生态优势为农业塑牌赋值,打造了“建宁莲子”“河龙贡米”“泰宁有机鱼”等品牌,形成规模特色。“中国稻种基地”项目稳步推进,全市杂交水稻种子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产值近10亿元。打造三明生态茶品牌,全市茶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超3亿元,把一片片茶叶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叶”。

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农业等农旅融合产业,大力培育休闲旅居、培训研学、医养结合等新业态,推动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2000万人次,带动2万户农户增收。泰宁县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发展全域文旅康养产业,全县1/5劳动力从事旅游业,吃上了“生态饭”。

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做实“靠水吃水”文章。发展包装饮用水、饮品加工、水产养殖、涉水旅游等新业态,重点推进鳗鲡、澳洲鳕鱼等特色养殖和种苗繁育基地、“有机鱼”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化美丽环境为美丽经济,实现乡村从“外在美”“一时美”向“内在美”“持续美”转变。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城乡 农村 乡村 整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