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风雨同舟忆初心

与居里夫人共事、博士论文震动法国物理学界……他用一生追寻“科学之光”

2021年08月12日 11:0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长期以来,民主党派始终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紧密合作、团结奋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不懈努力。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特别推出《风雨同舟忆初心》栏目,约请民主党派成员做客演播室,讲述民主党派创始人及重要成员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

“爷爷十分尊重老师,印象中只要逢年过节,他一定带着我们去熊庆来先生家拜访。熊老先生去世后,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严慧英在《风雨同舟忆初心》访谈栏目中回忆说。

严慧英的爷爷就是九三学社原副主席严济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

严济慈也被徐悲鸿称为“科学之光”。

得体、严谨是严慧英对爷爷最初的印象。四五岁时,严慧英离开南昌开启与爷爷共同生活的时光。

“那天我坐火车还带了个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大概坐了36个小时才到北京火车站。”严慧英回忆,乘客陆续下车时,她在窗口猛然间发现一位长者,长得特别帅,穿着合体的大衣,戴着一顶呢帽,这种打扮在当时很少见。

两人目光相遇,长者操着一口浓重的浙江东阳口音问严慧英:“你是小慧英吗?”一句话让年幼的严慧英强烈地感受到了爷爷的和蔼慈祥。

熟悉严济慈老人的都知道,他虽两度赴法留学,且在北京生活多年,但乡音一直未变。

“科学之光”

1901年,严济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一户农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尤以数理出众。大学期间颇受著名数学家何鲁、熊庆来和物理学家胡刚复教授赏识,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东南大学。

“庚子之难”后,留学救亡呼声四起,有人疾呼:“留学外国者,今日之急务也”。在老师何鲁主张下,严济慈于1923年10月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熊庆来、胡刚复等拿出积蓄给予资助。

严济慈在寄给未婚妻张宗英的信中写道,“吾离国后方知我有一件东西叫国家,以及国家的可爱”,“今日世界利弹怪艇咄咄逼人,舍科学无以立国”。

在法国,严济慈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微积分和理论力学,并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这个在巴黎大学史无前例的成绩,让他一举成名。

1925年10月,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严济慈精确地测定出“晶体压电效应反现象”,并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凭此,他成为了中国研究晶体压电效应的第一人。

“这篇博士论文刚完成的时候,法布里教授正好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按照惯例,新院士一般会宣读自己的代表作,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法国物理学界的事儿。”严慧英骄傲地说,让人深感意外的是,法布里先生没有读自己的文章,却宣读了爷爷的博士论文,此举也让爷爷成了法国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第二天,《巴黎晨报》头版便刊登了“新院士法布里教授和中国学者严济慈”的醒目照片,而严济慈也成为第一个荣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的中国人。

众所周知,居里夫人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也是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严慧英透露,爷爷的成长受居里夫人影响很大,二人交往密切。“在法留学期间,严济慈多次受到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在其实验室工作,两人往来信件近百封,目前均被珍藏在居里实验室相关档案馆内。”

2018年,严慧英带着女儿和侄女去了一趟法国,走进严济慈当年上学、工作的地方,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内看到了严济慈的博士论文。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严济慈的故事发生在那里,严济慈的精神还在身边。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爷爷是一个天才,同时他做事很勤奋,很刻苦,也非常专一,我心里由衷地佩服他。”严慧英笑着说,“有一年爷爷参加法国物理学会,他一人在台上发言,周围全都是外国学者。艰苦年代能进入国际学术殿堂代表中国发声,对我和孩子都是精神激励。”

1927年8月,严济慈乘船归国,旅途中遇到同行的青年画家徐悲鸿。对方一眼便认出了他,并为他画下素描小像,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徐悲鸿”。

自此,对严济慈“科学之光”的美誉延续至今。

“爱国不一定是上战场”

1928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甲等补助金后,严济慈携夫人再度赴法。学成回国前夕,居里夫人送给严济慈一些放射性氯化铝材料,以支持他在中国开展放射学研究。从法国回国后,严济慈负责筹建了北京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并担任两所所长。

微信截图_20210812110436

△严济慈在北平物理研究所实验室。(资料图)

抗战期间,严济慈毅然放弃心爱的基础专业研究,在昆明黑龙潭领导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全体人员全力从事应用光学研制,新中国放射学科奠基人杨承宗也在其中。据了解,这群后方科研人员先后制造了1000多个石英振荡器、300多套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500架1500倍显微镜……

“这是我国第一批自制光学仪器,这些东西给抗日前线的军队帮了大忙。因为人手不够,爷爷还亲自带着年轻人磨镜片,培训出了一大批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制造的工人和骨干。”严慧英说,1946年,严济慈因抗战期间的卓越贡献被民国政府授予胜利勋章。

1948年,严济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出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北平分会理事长。

微信截图_20210812110446

△1989年,严济慈(右一)、钱三强(左一)、顾功叙(左二)、翁文波(左三)参观北平研究院旧址(资料图)

严济慈还为祖国培养了未来一代杰出的科学精英,如钱三强、钟盛标、钱临照、陆学善、顾功叙、吕大元、杨承宗、余瑞璜、霍秉权等。

在CUSPEA同学会上,一位举着“感谢严老”牌子的老人让严慧英尤为感动。故事缘起于40年前。当年严济慈和李政道联合发起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推开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子赴美留学的大门。如今已80多岁高龄的刘宇通老人当年就被CUSPEA选拔考试录取,但因历史遗留问题档案无法进行政审,出国深造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灭。

“后来有人在名单统计上发现了差异,直接拍板解决了他的护照问题,他才得以继续学业。拍板的人就是我的爷爷——严济慈。”严慧英说,刘宇通老人从未和爷爷见过一面,但他说“恩情要记一辈子”。

“这让我明白,那个时代的专家学者为了科学、为了国家利益,关键时刻他们勇担重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科学工作者的爱国不一定是上战场。尽展所长,也是一腔热血。”严慧英说。

“爷爷宽厚温良,给了我们精神财富”

出生于科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可严慧英却从小对研究“不感冒”,尤其不擅长物理。

“父亲去世以后,每年都是爷爷参加我的家长会。虽然我物理成绩很差,但是回到家他从没批评过我。”成年后的严慧英回想起来,才明白爷爷的宽容。“他是一个很大度、包容性很强的人,让我有充足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前两天我整理爷爷的旧物,发现了华老(华罗庚)写给爷爷的一封信。”严慧英说,当时两位老人已进入耄耋之年,已经是需要旁人照顾的年纪。

“原来熊庆来先生早已逝世,得知熊太师母经济困难的消息,华老和爷爷想伸出援手。他们在信中商量着向统战部有关领导写信,给师母争取按月补贴的事情。”严慧英说,“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好。要让社会变得更温暖,让更多的人善良。爷爷宽厚温良,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策划:李木元

导播:康亮 周通

主持:易欣

记者:张佳琪

摄像:汪凯 杜晓航 赖仁杰

后期:赖仁杰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