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助农解困“贷”来新活力

——青海农担信贷担保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08月20日 11:17  |  作者:孙海玲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2018年,生猪市场低迷,合作社资金周转遇到困难,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农担)主动找上门,帮我们担保贷款,才让我们渡过了难关。”青海民和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铁生福说。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的民和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一直从事生猪养殖,曾一度陷入困境,通过农担公司提供担保,4年共贷款500万元,用于扩建养殖场及进购生猪。如今,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现养殖生猪共计1000头,与周边50户养殖户达成长期托养育肥猪协议,定期收购育肥猪。跟120户玉米种植户以‘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签订玉米收购协议,年收购玉米600吨。”铁生福说。

5年前,青海农担在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5年来,青海农担将做大政策性业务规模作为核心任务,截至2021年7月底,在保余额中1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的政策性业务达46.7亿元,占在保业务比重超90%,远高于政策规定70%的控制线,单个项目平均金额27万元,农担普惠性特征更加明显。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5年来,青海农担累计担保代偿率为2.04%,低于国家规定的5%的代偿率底线。在国家农担公司开展的2020年度全国农担风险评估中,青海农担位居全国前五、西北第一,综合评级为A级。

  

扶持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初秋时节,高原上景色宜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300多亩树莓迎来了采摘季。红彤彤的树莓挂满枝头,清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果香。

“4年前,我返乡创业,萌生了种植树莓的想法,通过各种学习和研究,我从东北引进了树莓苗。”海晏田园高原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雪梅告诉记者,原以为自己的果园梦实现在即,没想到现实中却困难重重。

树莓挂果需要3年时间,前期基本上每年都在投资。为了筹钱,郭雪梅甚至卖掉了县城里的房子。她还跑遍了所有的银行,但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复:“没有抵押物,我们贷不了款。”

就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农担公司出面担保,3年累计担保贷款90万元,郭雪梅用这一笔救急款渡过了难关。今年是树莓挂果的第二年,合作社也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现在,我们每天可采2吨树莓,整个采摘期从8月份延续到国庆节,一共能采摘120吨,一吨可实现2万元收入,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已畅通。”

乡村振兴,金融撬动走在前。近年来,青海农担瞄准青海特色产业,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优质特色种养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个体,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针对牦牛、枸杞、青稞等上中下游经营主体及产业融资需求,推出“牦牛产业贷”“柴杞产业贷”等产品,通过综合授信、反担保资源互补等措施,增加对产业链相关主体的授信额度,为全省特色产业升级发展提供融资支持,通过担保贷款带动帮助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助力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5年来,公司累计为3万余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92亿元,在保户数1.88万户,在保金额51.5亿元,政策效能放大6倍,分支机构覆盖了全省42个原贫困县(区、行委),通过贷款担保,大力支持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变“输血”为“造血”,通过龙头带动、政策推动的方式辅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提供多元产品,精准服务三农


“哞哞哞……”声声牦牛叫,满脸笑意浓。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立达村的牦牛养殖场里,上百头牦牛正在觅食。

“从年收入3万元的大车司机到年入十多万元的养牛大户,我最感谢的还是农担公司,要不是他们出面担保,我贷不了这么多款,也养不了这么多牦牛。”立达村牦牛养殖大户郑生延高兴地说:“通过养牛,我们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生活越过越红火!”

青海农担湟源分公司经理陈永伟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6月底,湟源分公司在保项目金额7.01亿元,在保户数2006户,项目数及在保金额均稳居全省农保体系第一,其中全县的“牦牛贷”达到5.3亿元,服务范围覆盖全县的146个行政村。

在产品设计上,青海农担全力推进担保业务扩面提量,不断开发创新担保产品,先后推出“农担扶贫担”“扶社贷”等多款针对性担保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拓宽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

“为巩固民和县产业扶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贫困户收入水平,民和县推出‘农担扶贫担’产业巩固提升贷款发放项目。”民和县分公司经理李丰成介绍,经政、银、担三方的通力协作和基层乡镇的大力支持,截至去年底,已全面完成3500万元贷款发放工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为建立起符合青海特色的担保新机制,青海农担联合西宁市政府及西宁农商银行共同推出“扶社贷”产品,全面覆盖市区有融资需求的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助力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联合祁连县政府共同推动“飞地养殖”项目,助推甘肃民乐县和青海祁连县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两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2019年,为响应全省信用体系建设的号召,青海农担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推出全省首款纯信用担保产品“农担信易担”,针对50万元以内的农牧业小额信贷需求提供增信。截至2021年7月底,“信易担”业务已达28.56亿元,占在保余额比重达到55%。

  

普惠金融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有效畅通


杏儿乡是民和县唯一的藏族乡,距县城近100公里,交通不便,金融服务延伸困难,乡民基本以外出务工维生。

白旦增是该乡胜利村人,曾带头发展养殖业,但发展了近10年,养殖规模却始终在10头左右,收入还没有外出务工人员可观。“困扰我扩大规模的就是资金难题,因为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从银行直接贷款额度不高,解决不了实际困难。”白旦增说。

为打通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养殖户“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民和农担公司积极组织员工开展调查,得知白旦增的情况后,2019年年底,为其顺利取得了首笔担保贷款20万元,白旦增将这笔资金全部投入到扩大养殖规模上,通过两年的发展养殖规模达到了30多头。其后,公司又为其提供信用担保,顺利从银行取得了50万元贷款再次扩大规模,目前养殖规模达到了70余头,年收入可实现20万元。

2017年7月,青海农担体系首家分支机构贵德分公司挂牌成立,此后,30家分支机构相继在青藏高原扎下了根。青海农担提前完成了李克强总理2017年提出的“三年内建成覆盖省、市、县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求,形成了覆盖全省运行高效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

如今的青海农担分支机构,从最初的一家到现在的30家,员工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170多人,大部分人员下沉到分支机构扎根基层,全力打通农牧业生产经营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从河湟谷地的农民到雪山脚下的牧民,只要符合政策性规定,青海农担就能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送到农民的种植养殖场里,送到牧民的帐篷里,被各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新希望”“及时雨”。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担保 农担 青海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