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旅游>茶旅人生

雅安藏茶千年来的变与不变

2021年08月20日 13:59  |  作者: 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雅安茶厂的两位非遗传承大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手工茶

本报记者 徐金玉

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正式公布,雅安茶厂榜上有名。作为唯一一个茶类的传承基地,它的上榜,让雅安藏茶再度成为视线的焦点,而作为老字号的茶厂,如何在传承中谱写新章,同样更为大众关注和期待。

用历史“烙印”藏茶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雅安茶厂此次凭借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实至名归。”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书谦介绍,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生产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摘、杀青、蒸揉到渥堆发酵、拼配关堆、舂包成型等要经过30多道工序。

“整个工艺流程通过千百年无数工匠的传承与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流传至今,为雅安主产区所独有。早在2008年,便入选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陈书谦说。正因如此,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一直以来都是藏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于外行人而言,南路边茶还是过于神秘。光是琳琅满目的称谓,就常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雅茶、藏茶,它们是一回事儿吗?

陈书谦笑着答疑:“雅安藏茶源远流长,其实这些名字,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打上的不同印记。”

例如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是最早记载传统藏茶产品的古代茶书,里面记载的“火番饼”就是典型的传统藏茶产品,雅安藏茶与其一脉相承。四川边茶,则是清初的通用名称。当时,因销售区域和消费对象不同,将成都出南门以远的邛崃、名山、雅安一带所产茶叶称为南路边岸茶,后衍生为南路边茶。藏茶二字则最早见于《四川官报》1907年的四川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章程,该章程开宗明义,“专为振兴茶务”,奉委筹办“藏茶公司”,藏茶之名从此诞生。

“2007年,正好时隔100年,雅安藏茶协会正式成立,拉开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支持、行业牵头,以市场为导向,共同开展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促进雅安藏茶重塑辉煌的帷幕。所以,我们目前都用雅安藏茶这一称呼。”陈书谦说。雅安藏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千百年来,正是这种制作技艺影响着藏族同胞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如今,四川省单独设置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基地的认识、技艺的传承更具多重含义,要边生产、边传承、边技术创新,在这方面,有着悠久历史的雅安茶厂,确实是其中的佼佼者。”陈书谦说。

用学术“解剖”茶

“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文件中的八个字、一句话,点出了四川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的基础和要义,也令四川省南路边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雅安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朝贵眼前一亮。

从成为这家老字号的掌门人、传承人,近20年来,他主抓的正是“学术”这项工作。

“如果非遗没有学术,就像是一根干柴棒,没有了根和魂。立足学术,用史料和科学依据解读制作技艺,是我们这代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这些年来,李朝贵时常细细琢磨“非遗”与“传承”的含义。

在他看来,非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风俗文化、地域生活的“高光总结”,它是在满足社会生活需求的现实条件下诞生的,往往凭借经验在做、口传心授。这些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所谓传承,不仅仅是要弄明白技与艺是什么、怎么延续,同时也要利用当代的技术优势,从科学机理、从根源上解答‘为什么会如此’,进而更清晰地向大众传播和推广。”李朝贵说。

以藏茶为例,他一直在试图解决,为什么这里制造的此类茶叶,能够帮助藏族同胞消食解腻,来满足维生素的日常补给,而不是其他茶类,其他工艺?

许是医学专业出身的敏感度使然,他开始对茶叶做“解剖”。李朝贵邀请北大、清华、南京农大等多所院校对藏茶制作技艺、原料标准等进行实验研究。

“其他茶类的制作原理,主要是使得茶青内海绵组织中的水分经由高温蒸发制成干茶。而藏茶则有一项特殊工艺,叫红锅杀青,往往需要在230°C的高温下进行炒制,并通过‘三蒸三揉四发酵’的工艺,才能最终制出成品茶。而这样的制作技艺以及微生物的参与,使得茶叶内的植物细胞得到充分分解,内含物质充分释放,从而达到‘红、浓、陈、醇’的特殊品质,能缓解生活在高寒、缺氧、低压下引起的不适症状。”李朝贵说,“过去,我们只知其然,现在,通过科学论证,我们知其所以然,这正是非遗传承立足学术的奥秘。”

用技术“反哺”非遗

在李朝贵看来,理顺了答案,才能更好地“反哺”非遗。

指导文件中提到,要项目化带动、示范性引领非遗保护传承,不断激发非遗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促进非遗融入现实生活,实现发展振兴,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我们通过立足学术,让人们在享受茶叶中有益有机物的基础上,了解这样制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为进一步弘扬传承藏茶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知晓藏茶的魅力,我们搜集、整理、保存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路边茶非遗技艺的大量相关史料与实物,完善了藏茶资料中心、培训中心、藏茶博物馆等相关功能,并打造出‘藏茶世界’这一非遗传承保护中心,让往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沿革知识,并亲手体验茶砖茶饼制作技艺。”李朝贵说。

但显然,仅仅如此,并不能满足李朝贵对非遗传承的高标准要求。在他看来,非遗并不止步于手工技艺的传承,同样可以渗透更多科技元素。“作为加工工业,茶汤内的有益成分可以在生物化学的效应下,分解为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促进人体更好地吸收、受益。我认为,这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未来。”李朝贵进一步举例,公司目前正在研发制作新的衍生品——科技单体形式的茶产品,比如,有人可能需要促进肠蠕动的效果,他们提取了纤维素的单体;比如,有人担心喝茶睡不着觉,他们将咖啡因降解等。

“这同样是我们利用经验、技术对制作技艺的提升和延展,也是应对生活需求的新的创造。说不定500年过后,后人也把我们的创造当作非遗。”李朝贵笑着说。


编辑:程梓恒

关键词:藏茶 传承 雅安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