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乡村振兴

乡村与美丽同行

——贵州省贵阳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21年08月23日 14:26  |  作者:任雪莲 刘久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傍晚时分,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沙河村村民吴克华从家里走出来,村文化广场上已经有三五成群的人跳起了广场舞,村庄周边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新建的民房错落有致,清澈的溪水从村庄穿过,村委会文化墙上的山水画无声地描述着这里的变化。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环境好、空气好,如今城里人开始羡慕我们村里人的日子啦。”细数着这里舒适的生活,吴克华笑逐颜开。其实,吴克华所述的景象只是贵阳市乡村生活的一个生动折射。

近年来,贵阳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地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幅“村村换新、处处皆景、景景如画”的生动图景。

  

实施村庄清洁,承载田园乡愁


——越来越多的村庄展现出特色,建设乡村要立足城乡居民共享,不仅满足本村居民需要,还要让乡村之外的居民在青山绿水中寄寓乡愁


走进南明区永乐乡,一面面彩绘文化墙吸引眼球,一条条沥青路宽敞整洁,一排排农家小院整齐排列,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让人耳目一新。

“以前村里的马路上经常会看到垃圾,感觉脏兮兮的,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这些场景不复存在了。”永乐乡水塘村村民方荣说,现在生活垃圾都统一投放到固定的垃圾箱,村里每天都有人来收,谁家门前要是堆放垃圾被邻居看到,还会不好意思哩!看着村子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环境卫生提升了,村民们住着舒服,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现在村容村貌都有了大变样。”水塘村党支部书记龚道祥说,村里一直在发展乡村旅游,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华丽变身的村容村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水塘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贵阳市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的生动缩影。贵阳的乡村属于城郊型乡村,作为服务于城市又不同于传统农村的地理空间,如果找不准自身定位,极易陷入“不城、不郊、不农”的尴尬,势必给乡村振兴拖后腿;反之,如果找准振兴路径,成功化身城乡融合的桥梁纽带,则会加速助推城乡实现双向互动、美美与共。

近年来,贵阳各地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院坝会等形式,开展党员带头、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以创建“卫生村寨”“美丽庭院”为载体,创新方式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

村道弯弯,田畦处处,几十户人家临水而居。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就是“山景房”和“水景房”,令人心旷神怡。

“河边的这几十户人家,凡是有意愿参与开发农家乐、民宿、烧烤、停车场、民间文化等产业的,都将按照统一规划布局来实施,同时开发了辣子鸡宴、腊肉宴、豆腐宴等特色农家饭菜,让大家在乡村振兴中共建共享。”鸭甸河村党支部书记范后金说。

如今,贵阳的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贵阳周边乡村度假,寻找一份乡愁。

  

优化村庄规划,保留村庄肌理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既不越位,也不缺位,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一事项,需要硬件改善与软件提升双管齐下,当前举措与长远目标多方协调,产业提振与文化重塑、社会再造共同发力,任重而道远,必须保持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

“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是很多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时,经常遭遇的尴尬。在贵阳,要不要整治、什么时候整治、整治什么内容,都是村民先投票、村里自主定、县乡再配套。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政府牵头抓总,解决单靠一家一户、一村一镇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支持、试点示范等。”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早些年,花溪区利用青岩、黔陶、高坡沿线山水林田的自然风光、古韵乡愁的民俗优势,将沿线24个行政村组合成“溪南十锦”项目进行重点打造。老百姓看在眼里,心中不免有了想法。

“政府规划好了旅游带,我们也有了发展的机遇。”高坡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刘德琴说,但脏乱差的环境是村庄发展的“拦路虎”。在多次院坝会后,想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先动了起来,按照政府的规划,不仅完善了房屋立面改造、还将自己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此时,地方政府又适时进行田园路提升改造、休闲长廊民族文化广场等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与美好,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农村环境的清新与自然,城市与农村既特色鲜明又融合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引入乡村经营,鼓起村民荷包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经营乡村结合起来,在打赢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的同时,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进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绿荫荷塘、小桥流水,依山而建的一栋栋木房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进城居住和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农村闲置的房屋和土地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我们村以农户闲置的房屋入股,打造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民宿,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龙广村党支部书记陈勇介绍道。

龙广村以少数民族人口居多,村民多为布依族和苗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田园风光优美如画。因为这里是水东文化的发源地,故把改造后的民宿称为“水东乡舍”,该项目由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622”(经营收益投资人占60%,农户占20%,平台公司占20%)为运营模式,成功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带领村民实现年人均1.7万元的增收。

自从入股“水东乡舍”项目后,现在每逢节假日,南江乡凤凰寨村民朱伟文都忙得不可开交。“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后,房间里电视、沙发、热水器一应俱全、干净整洁,提供的三餐原材都是自己种的,新鲜美味,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来到我们村。”朱伟文说。

山水之间,一草一木皆诗情,一鸟一兽有画意,河流湖泊润泽大地,斜阳古树投下倒影……短短几年间,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让拥有“避暑的天堂”“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成为令人向往之地。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乡村 环境 村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