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爱国爱港共创荣光>各界声音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以更积极姿态拥抱国家“十四五”

2021年08月26日 11:33 | 作者:徐金玉 刘圆圆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8月25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在港宣讲活动结束。3日来,与会人士围绕“把握国家‘十四五’机遇 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研讨国家政策给香港带来的新机遇。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为香港带来源源不绝的活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香港要不断提升竞争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国家“十四五”规划,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者”,开创香港发展新局面。

微信图片_20210826113052

金融篇:分享经济发展“红利”

“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专程来港宣讲,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表示,这次宣讲促进了香港社会各界了解中央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考虑及总体思路,这样才能让香港人更好地认识国家规划与香港的关系、香港在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方面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的传统优势,培育市场竞争的新机遇。

为此,香港民建联就香港把握“十四五”机遇,在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提出建议。“例如,在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建议支持香港打造为香港本土和湾区科技创新产业链服务的金融产品,建议从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开始,设计专门为香港本土、湾区新创企业和孵化器的理财产品,集聚大湾区中产阶层资金;此外,建议特区政府与深圳合作,把香港作为大湾区境外数字人民币的试验区,推动香港从境外人民币的最大交易结算中心,升级转型为大湾区境外以数字人民币为计价基础的跨境贸易结算、资产交易中心。”李慧琼说,鉴于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跨境活动会更加频繁,也应在更多海陆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的通关安排。

“香港的竞争优势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支持。国家越支持香港,香港的竞争优势便越大,越能够保持我们的国际地位。因此,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发展香港经济,改善市民生活的必由之路。”李慧琼表示,香港目前已经由乱入治,进入一个新时代,更需要把握“十四五”规划机遇和国家发展形势,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并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服务篇:协作发展“共赢”

“‘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掌握‘十四五’为香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香港要做强内功,巩固提升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大湾区建设,与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民联主席卢伟国表示,香港优势之一是专业服务,香港工程业界具有国际经验和国际网络,应该以粤港澳大湾区及“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家“十四五”规划。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到‘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为粤港澳工程业界的协作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卢伟国说,早在两年前,他曾致函国家住建部,表达香港工程业界希望进一步放宽港资建筑及工程企业参与到内地工程建设的限制,获得住建部同意逐步放宽,并利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机制实现。“近日,深圳前海已实施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和人士在前海执业的备案制度,这是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未来,内地如果进一步开放建筑业等行业,香港工程界还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内地市场。”

5月6日,立法会也通过了卢伟国动议的一项议案,促请特区政府制订配套的政策及措施,推动发展区域专业服务中心。卢伟国建议内地和香港的相关政府部门和业界通力合作、先行先试,在大湾区放宽港人、港企参与内地建设工程的限制,争取两地企业获得相同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支持措施,包括统一大湾区的工程标准,以及推动两地企业联合竞投国家级和跨国大型项目。如推广“大湾区人才卡”“专业人士通行证”等,并在税收、出入境通关、执业限制等方面消除壁垒。

科技篇:产学研深耕“有为”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香港未来发展,“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可以说是最为引人关注的议题之一。在国家实现宏伟蓝图的新征程中,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大有可为。

“‘香港研究,湾区开发,内地市场,国际融资’,这是我总结的一句口号。”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说,香港多间大学排名世界前列,学术研究领先,香港做好基础研究后,再利用大湾区其城市生产力优势,便可制造产品推出市场,大湾区人口逾7000万,市场足以支持,这还不包含产品可以行销内地其他省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关注到了这一优势。黄锦辉在科创领域深耕多年,也早已和内地高校展开合作,在当前的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已取得可喜进展。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聘我为特邀教授,自此我和他们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团队一直合作做研究。2017年,我们合作的项目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在已经在逐步实现产学研转化,正在舆情分析、对话系统等领域加深研究合作。”黄锦辉说。

在他看来,香港要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应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特区政府应“拆墙松绑”,尽量减少香港与内地的资金、人才和资讯流通阻碍。“此次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来港,显示中央十分重视香港未来发展,希望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能在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和实践‘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上有更多着墨,并提出一些具体方向和政策。”黄锦辉说。

文化篇:中西文化创新“尝鲜”

“‘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香港的文化地位写入国家规划,并提出香港要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是对香港中外文化交融优势的认同,同时也为我们未来开展文化交流工作提出了新期望。”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执行主席马浩文认为,作为面向世界的国家文化窗口,香港可以利用优势,拓展思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创新。

“比如,在前不久的一场粤剧表演中,演员结束传统唱腔表演后,巧妙地加入了一段英文歌,中西特色鲜明,很是惊喜;比如,一位香港教授在山水画展览中,将摄影等多重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匠心独运;再比如,我们刚刚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实现了二胡与西方乐器的完美演奏,为观众带来一场中西音乐交融的视听演出,让人意犹未尽。”马浩文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人都将精力集中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而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更应把握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播使命,应突破原有的传统框架限制,让年轻人学习传统艺术的同时,给他们更多创作机会。

“山水画,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画汽车、高楼、火星、航天飞船;书法,是否也能书写日文、韩文……我们在艺术传播进程中,可以考虑将新主题融入传统文化中去,这种中西交流的碰撞,可能更易于外国友人接受和‘尝鲜’。”马浩文说。与此同时,香港可尝试打造为中西药合作发展基地。“近些年来,香港一直组织医疗论坛,我们可以将中西医结合的主题加入其中,其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能成为中医等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的繁荣稳定既是我们香港人的心愿,也是祖国人民的期盼。希望在‘十四五’规划的推进过程中,香港能够好好把握当前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国家发展红利。”马浩文说。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