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两岸交流

触摸共同历史 讲好两岸故事

——“2021年两岸青年文学之旅”观察

2021年08月29日 06:41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13(524508)-20210829061659

“两岸青年文学之旅”座谈会现场

7-1 (2)(524512)-20210829061830

10天行程中,触动学员们主动去思考如何以己为桥,推动两岸文学与文化交流。

7-12(524506)-20210829061641

中国作协供图 座谈结束,著名诗人西川被学员们围住,申请签名留念。

人民政协网8月29日电(记者 修菁)

编者按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作协、福建省作协承办的“2021年两岸青年文学之旅”日前圆满落幕。作为中国作协的品牌活动,“两岸青年文学之旅”曾分别在四川、湖南和广西等地举办。为给台湾文学青年提供更开阔的了解大陆的场域,今年活动首次将活动地点扩展到三地,18名来自台湾在大陆高校学习和工作的台湾青年文学爱好者在厦门、上海和北京,通过文化地标寻根、与大陆知名作家和文学期刊编辑对话交流等形式,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源,两岸血脉相连。

且行且思,10天旅程中,营员们心间最柔软处被触动,感受到最深沉的“乡愁”,同时,如何用文学方式讲好两岸故事,也成为参与活动的台湾青年思考和热议的议题。本报记者走近他们中的三位,记录了10天行程中,他们的所思所见。


“以心会友,在大陆的志同道合伙伴又多了一些”

参加此次“两岸青年文学之旅”的台籍教师张玉明,身份是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大学语文的高校教师。这一身份转变源自2018年,经朋友介绍,她参加了赴广西考察的人才引进团,“大陆高校谋职看起来比台湾更有生机,我也希望自己未来的人生更丰富多元些。”于是,2019年,她毅然离开在台湾一所高中供职十年的舒适区,转换跑道,“登陆”谋发展。

“丰富多元”,也成为“登陆”两年来,她不断深入“看见”大陆的主题词,包括参加这次“两岸青年文学之旅”的体验。

今年初夏,张玉明无意间在一个台湾青年微信交流群里看到这次活动的讯息,“因为是文学性质的,一下激起我的参与兴趣,而且以前在台湾就听朋友们提起中国作家协会,说到了大陆,可以多参加这个协会的活动,对我了解大陆和提升文学创作会有帮助,于是机缘之下,我就按照讯息的报名方式报名了。”

从参与文学之旅活动的第一天,张玉明更新微信朋友圈的节奏异常活络。

“先前在台湾教书时,台湾高中课本中选录了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张爱玲的《爱》《金锁记》等文章,到广西师大任教后,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也选录余光中的文章,显而易见,鲁迅、张爱玲、余光中和舒婷已成为两岸文学与文化共同的记忆与资本。这次通过参加活动,当自己的脚步踏进厦门鼓浪屿舒婷的旧居,在上海寻着当年张爱玲的生活空间之‘城市地图’寻访,又走进鲁迅纪念馆,并在北京鲁迅研究院内受名家指导,让我真正完成了一场文学上的寻根之旅。”

“很喜欢这次文学之旅的行程,看到了厦门宽阔无垠的海滩,感受了上海充满文化气息的街巷,遇到一群既文艺又可爱的伙伴,让我在大陆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道,为我增添了教学与学术上的精神伙伴,感恩遇到活动组织团队和精彩有趣的营员伙伴们。”

今年的“两岸青年文学之旅”活动横跨大陆三个城市,历时十天,在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时间不算短,但是在张玉明心中,因为太过喜欢,觉得十天时间过得太匆匆。“之前也参加过不少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但也许是因为这次作协主办的文学之旅活动是一次更具有主题性的,两岸文学青年和文学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所以十天中,让我对大陆有了更加深入的洞见,也结交了多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张玉明看来,“政治性的语言,简洁明了,宣之在口,但有时容易造成误读和心理隔阂,而文学性的语言,相对柔软绵长,更容易打动人心。”因此,如何用好两岸共同的文化与文学资本,讲述那些珍贵动人的文学宝藏故事,是这次活动引发张玉明思考,希望接下来尽己所长,去着力做的事。

“目前两岸关系敏感,政治性的两岸活动,在台湾举办无疑困难重重,而大陆相关政治性活动,台湾学子们参加也会多所顾虑,而如此次这样文学之旅的主题活动,则强调文学性和文化性在两岸之间的联结,会触动参与活动台湾青年更多阅读大陆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兴趣,对他们更深入认识大陆,也更有裨益。”问及明年是否还有意愿参加“两岸青年文学之旅”交流活动,张玉明不住地点头,“我也会把这个活动推荐给在大陆任教的台湾青年教师们,还有台湾学子们。”中国作家协会所主办的这个文学营队,是促进两岸文学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向且美好。

“十天让我对大陆的体认更加立体温存”

“文学语言无可假扮,唯有那些最真诚的声音能动人。透过这次的文学营,我们并不会直接学习如何讲述两岸故事,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更增添了对‘大中国’的认同感,对讲述两岸故事的热忱。”今夏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拿到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开学将在本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台南小伙儿郑庭绎,是从老师处得知“两岸青年文学之旅”的营员招收讯息,受老师推荐,来到活动营中,这次活动于他的收获,不仅是结交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还加深了“把大陆当作‘家’的温存感以及对大陆更深入立体的认知。”

“潮湿浓厚的海风,海浪拍打海岸的熟悉声响,红瓦砌成的道路,绿植疯长在犄角旮旯……走到厦门街道,让我感受到无可回避的乡愁式风土的感召;而看夜上海的繁华如斯,又感慨于祖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回到北京,观北大红楼的五四运动展览,又感念于中华历史之深沉、近现代转型之艰辛……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都源自生命的体验。”郑庭绎说,“深入看见”正是此次“两岸青年文学之旅”不同于过往参加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独特之处。本次活动主办方邀请到身在大陆不同城市的文学创作者、文学期刊编辑来为营员做“专业的导览”“经由他们对所居城市的感性经历和温存语言的讲述,让我对大陆有了更深层、立体的认知。”

郑庭绎向人民政协报记者举例。“比如淳子老师,她是上海的本地作家,也是一名张爱玲的研究者。当她带领我们走过大光明剧院、常德公寓等张爱玲曾经暂留过的地方,一个具有广泛时空意义的上海,就赫然矗立于我的眼前——这种惊愕不亚于一个外地人,第一次驻足外滩上的惊讶。当我们懂得一座城市里,有多少梦想,多少别离,我们也就自然而然能理解一个作家在刻画以某座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作品时,其笔调是如何热情,如何冷峻,如何五光十色,如何暗流涌动,也能够理解张爱玲、白先勇这些在台湾很知名的作家,他们或是‘外省人’的后裔,或是受到‘外省文化’的影响,如果你不认识其原生文化是怎样的,看他们的作品就不能完全共情和理解作家对场景设置的用意。”

郑庭绎说,此次上海行也触动他思考,“那些口口声声说喜欢台湾现当代文学的青年和研究者,却从来没有到过这些作家的故乡,甚至拒绝来大陆,如何能做好专业研究?”

在郑庭绎看来,所有非亲属关系的族群认同感需要亲身体验和学习建构,“两岸间有许多纷杂的政治因素,以致疏离感与日俱增。但实际上,多增加交流,就会拉近民间层面彼此的距离。因此,需要更多这样的主题活动营,带领台湾青年深入认识祖国,同时在活动中,也让我们看到有这么多在大陆打拼的台湾伙伴,心中欣慰的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这种时时保持与不断更新、不断壮大的台湾群体黏合度,正是日后前来大陆的台胞后辈们,更好认识大陆的桥梁。”郑庭绎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

“成为两岸文坛交流的一座新桥”

“因为我的祖籍在河南,所以从小从心理上就对大陆有非常深的联结,但来到大陆求学,很多省市还是没机会去,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去想象。而搞文学创作的我,特别希望有机会把这些美好地想象转化为眼见为实,作为对自己创作的滋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机会与大陆的文学前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以此加深我对大陆文坛的了解,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读台籍研究生马安妮通过在京台生微信交流群知道“两岸青年文学之旅”招募营员的讯息,没犹豫报了名,10天行程下来,她不仅实现了报名时的两大心愿,还对如何传承中华文化有了额外的思考。

走进文学之旅的第一站厦门,这些令她十分熟悉的文化风俗、方言、郑成功纪念馆、木偶戏……都令她十分熟悉,“两岸文化同源、血脉相连,都能找到具象的意象,而从文学角度出发,不论是优美华丽的古典诗文,还是充满风格多样的现代文学,两岸文学都有历史的共同脉络可寻,因为它们都继承着共同的中华文化。”马安妮在营地日记中写道。

在厦门,她现场聆听了福建本土作家分享创作经验,让她非常佩服当地作家“能将‘乡土情怀’以细腻而有深度的文字呈现,让我通过文字,就能呼吸到这座城市独有的空气”,而通过自己的脚步,亲自走访当地,又让她与这些作家的文字产生了更深的共鸣,进而让她对大陆乡土文学立足于乡土,又不止于乡土,有了更深入的体察。

“我特别喜欢这种活动场景浸入、润物无声的学习方式,通过走访几位在台湾我们也很熟悉的大陆作家当年创作的文学创作场域,比如生活场所、创作背景,进而让我顺着这个脉络,去深度探索一座城,并从中寻找创作灵感。”这种经由“城市漫步”式融入专业引导的学习方式,是马安妮此行最大的“获得感”,“让我更能从多元的视角去拥抱大陆。”马安妮说。

文学之旅的第二站,安排营员走访中国现代文学重镇上海,站在西式洋房的建筑下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从眼前掠过,马安妮感叹于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陆一线城市在商业兴盛和保留历史风貌之间取得的良好平衡。

在上海活动期间,主办方还安排营员们走进上海作家协会,由复旦大学副教授张怡微以《地景、影像和上海叙事》为题,向营员们介绍了上海独特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表达,《萌芽》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桂传俍以“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时代”为题,与营员们分享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规避作品被同质化的风险,并勉励营员们努力创作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承担起给世间万物‘复明’的责任。”

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古都北京。“虽然我已经在北京居住了一年时间,但这次活动让我发现对北京的了解只是凤毛麟角,当亲自走过老旧的胡同街区,聆听其中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历程,我才真正认识了这座城市,并期待在北京读书的时光中,能继续探索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由一位文学大家,认识一座城。文学之旅的结业式,安排在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在马安妮看来,这也是活动主办方的用心安排,“这是一个特别富有文学和教育意义的场域,就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先生在结业式上与我们交流的,作为当代青年,要认识世界、把握时代,通过文化寻根之旅,提升自己思想和创作的境界。”

结束文学之旅,回到日常生活的校园,马安妮在心中立下一个新愿景:“我想以台湾学生的视角、札记的形式,来书写我在北大读书的故事,包括校园生活、所思所感、旅游体验等,待作品比较成熟之后,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岛内的文学刊物上发表,希望台湾的朋友们能敞开心胸、扩宽视野,看见与他们认知中不一样的大陆,厘清因为偏见而产生的误解,也期许自己能成为两岸文坛交流的一座桥。”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大陆 文学 活动 两岸 台湾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