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在大陆

家国情怀是家族基因,是党培育的信念

2021年08月30日 01:31  |  作者:李明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8-1 1(524518)-20210830010331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30日电(口述 李明滨


人物名片

李明滨,台湾淡水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俄语系主任。从教60余载,成果卓著,荣获教育部“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中国翻译家协会颁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友谊奖章”、俄罗斯作家协会颁授的“资深翻译家”奖状。2021年6月获授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1 家族基因: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我出生于1933年12月,我们的家是中国台湾淡水的望族,祖辈有过“兄弟叔侄举人”之盛况。我的曾祖父李应辰是当地有名的“抗日举人”。他于1891年考中举人。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我的曾祖父率领一众抗日志士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游击战,负伤后返回祖籍地福建同安,组织起一支抗日义勇队,随时准备抗击日寇。

曾祖父的事迹对我的家族影响深远,我从小就会唱《义勇军进行曲》,知道应当热爱国家,保卫国家,此外,家族教导我长大成人后,要做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知行合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此种种,激励我走过求学、教书、研究的学术历程,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我中学时,1949年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成立。1950年,我报名加入厦门分会,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下,我们那里成立了俄文夜校,我去旁听,首次接触到俄语语言文化,并且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一些苏联文学作品。从那时起,我内心开始向往苏联,向往社会主义新社会。

2 燕园岁月:润物无声家国情

新中国成立伊始,气象万千,急需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各种高级专业人才。1953年,我考入北京大学俄文系。当年能考上北大是不容易的,政府十分照顾学生,路费和住宿费一律由国家承担。能来到北大学习是我天大的幸运。那时候的条件确实很差,整个福建没有铁路,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汽车和轮船。我到上海后,再乘火车辗转到达北京,路上花了整整7天。

当年周恩来总理为大学生做报告提出的殷切期望: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不仅成为党对青年“五爱”教育的方向指引,也是我一辈子家国情怀的行动准则。

入学后,学校非常注重教育新生热爱专业,教育我们不仅要爱北大,也要爱专业。对我而言,我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来到北大的,自然就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哪里有不热爱专业的道理呢?俄语的语音和书写对初学者来说难度很大,苏联教员不厌其烦地纠音,用数月时间带领我们练习发音书写。为了帮助我们提高听和说的能力,课余时间,老师自费带我们全班去影院看俄文电影,每个月的花销不少,但我们的老师颇有志向,她说,她不打算把收入的高工资带回国,而是想把工资和青春都留给正在建设的新中国。

大学四年,苏联教员严谨的教学为我们打下很好的语言基础。除了老师的教导,俄文系学生中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团结风气。一个年级六七十人,我是共青团团支部书记, 我们秉承“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原则,帮助在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同学。当时有一种说法:45个农民一年的收入才能供1个大学生上学,因此同学们内心都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希望学成后能够学以致用,成为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在北大俄语系学习时,正好赶上翻译家、教育家、恩师曹靖华教授主管俄文系。他主张俄文系教学要突出“四个并举”。一是语言与文学并举。曹老提出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大学俄文系,即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具体做法是要帮助学习者全面打好语言基础,突出文学方向,培养文学翻译工作者。二是俄文与中文并举。好的翻译家不光外语好,中文也要好,所以我们当时还开设了汉语写作课。三是理论与实践并举。系里开设的理论课程包括俄语实践语法、理论语法、文艺学引论和语言学概论,实践课包括由苏联教员讲授的俄语口语实践和文学翻译实践。四是文学史与文学选读并举。系里开设的文学史课程有俄罗斯文学史、苏联文学史,还有中文系给开设的中国文学史,西语系给开设的欧洲文学史,可谓古今中外文学发展史齐备。文学选读与文学史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比如说,文学史课讲到《伊戈尔远征记》(魏荒弩先生译)时,我们在文学选读课上就要读原文。现在看来,这样的训练对我今后的研究生涯大有好处: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培养感悟能力,文学史则让我们以理性思辨的态度系统了解文学。

我们受到党的政治思想课程的系统教育,并在课内外大量阅读学习苏联革命文学作品,也润物无声让我们思想上受洗礼,增强了我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信念,让我们发自心底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1956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夏,我毕业留校任教。留校工作后,我主要是根据教学和工作的需要,教什么,就研究什么。我给俄文系和中文系开课,讲授的课程主要是俄罗斯文学,正是工作促进我对文学进行深入探索。后来我当了十几年的副系主任和系主任,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关注教材,因而又在教材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俄罗斯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等十几种。

后来我又将研究方向从俄罗斯文学拓展到俄罗斯文化领域。我认为,中俄文化交流好比一座桥,桥要牢固,两头要有桥头堡——中国的俄罗斯学和俄罗斯的汉学。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迄今为止,我已撰写、出版了《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苏联现代文学概观》《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等论著。目前,我仍在为这两座桥头堡添砖加瓦。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利用闲暇时间,为介绍和评述俄罗斯汉学家和中国俄罗斯学家撰写文章,总结他们的生平和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在保存一个时代的中俄记忆,也是为中俄未来的友好交往留存薪火。

3 台湾讲学:尽己所能为台湾俄语文化人才培养和两岸文化交流作贡献

我与中国台湾俄语学界开始联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1996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俄文系邀请我去参加学术讨论会,从此我们建立了联系。第二年他们请我去讲学,以后我陆续去了几次。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俄文系系主任明骥教授高瞻远瞩,在台湾建立了省内第一个大学俄文系,也创办了省内第一个俄文专业研究生班和博士班。在他创办博士班、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我和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王福祥教授应邀前去任教,并分别在文学专业和语言学专业的设置方面为学校出了主意。该校已培养出了中国台湾的第一批俄国语文学博士。

我在台湾讲学的那些年,开创了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讲俄罗斯文化史和文学通史,第一次为俄苏作家举办纪念会……2005年肖洛霍夫100周年诞辰的时候,我在台湾星云大师佛光山旗下的南华大学举办了肖洛霍夫百年诞辰纪念会,我的研究生洪坤雄做了学术报告,我做了关于俄罗斯文化的讲座,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台湾首次为俄苏作家举办纪念会,反响非凡。

我在中国台湾任教前后10年,共在10所大学或开课或举办过讲座,出版著作5部,增进了中国台湾学生对俄罗斯文化和国情的了解。我一生执教的60余年间,学生无数,包括研究生50人,其中26人是中国台湾学生,他们或是考来北大,或是我在台湾教书期间执导的,他们中已有多人活跃在中俄的经贸及文化交流领域。我的讲学一方面有助于台湾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宣传和推介俄罗斯文化,另一方面对两岸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趁讲学之机,我也得以每年回淡水省亲祭祖,同时也促成了当地族亲有几次组团回大陆寻根访组。李应辰在原籍今厦门市翔安区马巷李厝的故居已被确定为厦门市级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批复函云:李应辰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抗击侵略的比较著名的民族将领,应为其故居和陵墓加以修葺和保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的祖先从大陆来到台湾开发,我又带着他们的召唤,在大陆成就自己的人生。从事教育60余载,我在俄语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在两岸教育交流方面尽己所能做了一些事。今年“七一”前夕,我收到了党中央授予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我看来,这是对我一生为完成国家赋予我的使命而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不遗余力贡献自己信念的最好肯定!

(本报记者修菁据采访实录和资料整理)


编辑:贾元昌

关键词:台湾 俄罗斯 文学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