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砖心”助残镌刻别样人生

2021年08月31日 09:58  |  作者:照宁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binary_middle (5)

胡文贤(左)为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照宁

“叮、叮……”初秋时分,在厦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间教室里,敲打声不绝于耳,一群听障孩子们每人手捧一块红砖,精心雕刻。一块块普通的红砖上,孩子们用大篆、小篆、楷书、行书等各类字体刻上极具艺术美感的诗词,还有花草、古厝……

孩子们创作时,只见一位老师不时俯身,细心比画着手语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有些孩子难以理解相应技巧,他便手把手一步步地耐心演示……

负责砖雕技术教学的,是民盟厦门市委会职教支部支委、闽南理工学院闽南砖雕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胡文贤。他出生于石雕之乡福建惠安,自小学习雕刻技艺,对闽南古厝的红砖饱含深情。

在课堂上,学生们对砖雕技艺的浓厚兴趣,让胡文贤深感欣慰。每次看到孩子们认真好学的眼神,他总会触碰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有些孩子特别愿意和我分享,一下课就跑过来和我打手语,有时候我不太明白,他们就拿纸写下来,我们就在纸上一笔一画地交流,分享他们内心的喜悦。”胡文贤说。

说起为何来到特殊学校教授砖雕技术,胡文贤回忆道:“那是2016年一次残疾人技艺培训班上,我发现学员们很喜欢砖雕,在创作的过程中专心致志,没想到效果特别好。”

“这些孩子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反而更能专注地进行创作,更好地去感受红砖的魅力。”胡文贤说:“上天为他们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他们开一扇窗,而这扇窗可能就是艺术之窗。他们能够在安静的世界里面去感受砖的美、砖的生命力,通过雕刻的情感注入,体现出属于孩子们独有的精神元素。”

在胡文贤眼里,这份“静”,是匠人应有的素质。“我们要把一项手艺传下去,不能仅仅靠着出一位创意十足的大师,而是需要更多默默无闻的匠才,能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地做手艺,这些孩子具备这样的潜质。”

让残障人士拥有一技之长,同时又能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这个经历让胡文贤思考良多,同时也触发了他一定要把砖雕技艺带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念头。

2018年,经多方考察,胡文贤与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为选择职业教育方向的残障学生开设闽南砖雕专业课,该课程涵盖了砖体软化、绘制图腾,雕刻,石灰填补等教学环节。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莎茵告诉记者:“这项技艺特别适合三类残疾(听障、培智、自闭)学生,掌握这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众技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谋生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开课3年多以来,在胡文贤的精心传授下,已经有40余位学生习得砖雕技能。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走进了海峡两岸文博会,反响热烈,小众而又富有特色的砖雕作品被许多爱心人士和企业购买,为残障学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些收入不仅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陈莎茵说。

谈及坚持砖雕课程的初心,胡文贤说:“特殊学校里的部分残障孩子的家庭经济困难,从小个性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虽然他们某些方面可能不能达到正常人的身体条件,但在学习砖雕技艺后,他们能用作品去呈现,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去展现自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改变。”

“有时候看着砖雕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凋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胡文贤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技艺在这些特殊孩子的身上得以传承。“特殊孩子们赋予红砖生命,红砖又让孩子们‘浴火重生’,给了他们勇敢生活的动力和希望。”

“接下来,我打算建立一个砖雕研学基地,进行融合教育。”胡文贤介绍,基地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残障学生充当“小老师”,为砖雕教学体验做演示,让他们和同龄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要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胡文贤如是说。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胡文贤 砖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