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2020年第五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1年第五期

静谧与苍茫的张力 ——莫晓松与他的工笔花鸟画

2021年09月09日 13:16  |  作者: 王明明  |  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玉兰清波91X220。

玉兰清波91x220cm /莫晓松

百年以来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画家从自身出发,做了一些观念、媒材与技法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以不同地域特点与个人风格为代表的工笔花鸟画风。在这些不同画风的实践者中,莫晓松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他的作品既得传统工笔画的精致明丽,又有文人写意画的雅逸清疏,同时兼具源于西北地域性的、苍莽雄俊的个人风格,在同一风格类型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微信截图_20210909130624

观花看草之二80x49cm 2012年/莫晓松

20世纪60年代,莫晓松出生于甘肃陇西,生长于一个工笔花鸟艺术世家,从小就受到其父——现甘肃省美协主席、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莫建成先生的影响与熏陶,加之晓松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年少时便画艺日进;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作品在全国第七届、八届美展、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等一系列重要展览上多次获奖,莫晓松在工笔花鸟画坛开始崭露头角,并渐渐为美术界所关注。之后,莫晓松晋京赴中央美院深造,埋头于创作实践与对作品内在意境的深入探索。2002年,他从“郭怡花鸟高研班”毕业,画风亦日见成熟,形成了富有自身艺术个性特色的风格形式。2004年进入北京画院以来,他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得到了很多前辈与同代画家的鼓励、认可与肯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进入了其艺术创作的风格稳定期,他在艺术之路上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微信截图_20210909130805

春到红墙 210x195cm 2002年/莫晓松

微信截图_20210909131118

池塘荡漾45x53cm 2008年/莫晓松

晓松的工笔花鸟,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他能从工笔画的细腻雅致之中,捕捉到那种灵动鲜活而不乏阳刚之美的气质。他的画既有严谨的学院派功力又具源自内心的个人创造,这使得他的作品兼具宋人院体风格的写生传神与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的放逸冷隽,如《秋荷集贤图》长卷就带有这样的意境。画面上荷花荷叶的勾线与罩染,显示了晓松对于传统技法掌握的扎实功底,而湖面上雾气的处理则采用了工写结合的手法,呈现出一种视觉效果与画面意境上的双重张力;从画面局部到整体氛围,都不难看出,晓松在创作时,其内心状态是很“静”的,静气的修炼本是一个长期省思与积淀的过程,除了勤奋的苦练,还要有对于画面背后文化境界的思考和参捂,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禅宗思想有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与钻研。在古人的画论里,对于“静”的阐释不胜枚举,如古人总结出的未动笔前要“兴高意远”、已动笔后要“气静神疑”的从画之道,以及“澄怀味象,静观万物”的观察体验方式。晓松的工笔花鸟,得其“静”而追其“动”,在清冷幽散的氛围里把握到了一种跃动的生机,也呈现出一种典雅凝重的永恒感。这一点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是十分难得的。在处理色与墨、工笔与写意的结合关系问题上,晓松作品中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他将传统水墨的晕染法甚至泼墨法直接引入到工笔画创作中,用来表现西部地区大漠戈壁的苍茫、宏阔与荒寒,调和画面局部色彩与整体意境的协调关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浑厚的精神气质与感人的震撼力。从他的早期表现西北大漠的作品《大漠秋风沙》《冬至》《寒禽雪霁》的清冷孤寂,到近些年画的描绘荷塘风情的小品《净土》《随花逍遥》的轻巧空灵,晓松在画中一再实践着工与写的结合、线与面的结合,以及冷色调在画面整体中的情绪表达效果。应该说,他的这种尝试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也是当下其他工笔花鸟画家一直在苦苦探索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微信截图_20210909130929

霞起淡微红 64x64cm 2008年/莫晓松

微信截图_20210909131129

草虫系列之三30x50cm 2010年/莫晓松

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上,晓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也兼有中青年画家固有的勇气、锐气与开拓精神。他一度对宋人花鸟抱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宋代院体工笔花鸟的设色和布局颇有心得;他对元代文人写意的山水、花鸟亦情有独钟,并试图将诸多山水画的皴法融入花鸟画的表现手法之中,在工笔重彩中加入泼墨肌理。对于中国画的大传统,无论是古人还是近代大家,晓松一向是以一种谦慎好学的心态去面对的,他的视野很开阔,思考也较为深入。晓松在吸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勇于打破既定画科与故有技法的边界、规调,汲取了很多现代因素。如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形式感的创新、色彩的使用和视觉效果的营造,为画面增添了强烈的现代感与时代精神,他这几年画的《清香》《秋葵》等尺幅不大的画,都凝聚了他对于创新问题的思考。2003年,晓松的作品《春到红墙》荻得了“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在这幅作品中,他表现了红墙一角枝头绽放的繁花,蕴涵了“盛世太平”的象征寓意,在形式感与意义深度方面都完成了一次突破。应该说,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题材创新正在于向现实生活贴近,与中国社会的宏观精神相结合。所以,花鸟画家只将目光局限于花鸟虫鱼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为了表现花鸟而画花鸟,或是仅仅为了营造视觉美感而画花鸟,永远成不了一流的画家,而只能做一个技术精熟的画匠。晓松的灵气在于,在拥有扎实的造型、用色的基本功之外,他肯在创作背后的文化意境上下工夫,使作品具有一种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他的作品既不流于俗气,也不故弄玄虚,画如其人,真诚而敏感,执着而亲切。我相信,作为一位实力派的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晓松将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勤勉,在未来的艺术之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我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微信截图_20210909131405

一轮秋影转紫波80x60cm 2017年/莫晓松

微信截图_20210909131416

和润而远140x62cm 2012年/莫晓松

莫晓松,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画院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2003年被评为甘肃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石痴米芾》获甘肃美展金奖。《春到红墙》获全国当代 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版面设计:汤炜

画界20210930

画界20210931

画界20210932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晓松 工笔 花鸟画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