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2020年第五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1年第五期

回归与超越

2021年09月09日 13:29  |  作者: 林容生  |  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工笔”和“写意”是传统中国画由技法方式所区分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工笔”的方法精致谨细,三矾九染,能够较为细腻和深入地刻画所描绘的对象,而“写意”的方法以纵笔挥洒,一气呵成,似乎更能体现性情的率真和自由。但是,在传统画学中,论及分类,通常以描绘的内容如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划分;论及评判,则以气韵格调,如神、妙、能、逸,等等。六朝谢赫提出“六法”之时,中国绘画的表现形态基本上还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工笔”形态。稍后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推崇至上的顾、吴、陆、曹诸家,作品的技法方式也属于勾填晕染之类。而谢赫的“气韵生动”,至今仍然是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对于中国画来说,或工或写只是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和标准无关,与“通神”“悟道”的终极目标无碍。

13128-3 重彩的雨季之三  纸本重彩 180x145cm  2013

重彩的雨季之三 180x145cm 2013年/林容生

中国画被区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其中似乎有了雅俗之别,大致是宋元以后文人画家崇尚“逸笔草草”的笔性表现以及“不似之似”的造型观、“简淡朴素”的色彩观、“平淡天真”的意趣观使然。而20世纪初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冲击为中国画提供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审美图式,工笔画由此获得了一种形式上的优越感——中国画的媒材和表现方式同样可以挑战并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质感到空间的客观真实再现。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术学院的西式造型训练成就了一批写实能力超强的新一代画家,为工笔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实现写实主义形态的图式表现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人才资源,这一点在人物与花鸟题材的创作上尤为明显。而山水画由于在造型和结构上对传统形象资源更为依赖,在表现情境上更多地保持了传统图式形态,在意境和精神的追求上也更为注重主观感受,因此,较之于人物和花鸟,山水这一题材在以细致精谨的写实手法描摹、刻画和再现自然的潮流中,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工笔画的这种写实意向激发了工笔这一技法方式再现客观真实的表现力,并由此带来中国画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种表现力几乎可与西方古典写实的绘画表现相媲美。与此同时,工笔画却在工细、严整的表象下不知不觉地游离了传统的绘画目标,技法和形式成为阅读的焦点,而追求“气韵生动”的自然品格和“澄怀观道”的主观表达却被理解为写意画的目标,从而使工笔画和写意画成为不同甚至有些对立的画种概念。

21018 云在远处  纸本水墨设色  136x68cm  2021

云在远处 136x68cm 2021年/林容生

事实上,不论形式的工与写、谨严或率真,中国画情境的创作和欣赏都是指向主观感悟和体验的。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并以此来验证技法的高低乃至艺术价值的高低,偏离了我们长期以来坚持和实践的中国画创作方式和审美观,因此,对于工笔画来说,应该从绘画的图式上回归以形写神的形态语言,从审美体验中回归精神境界和格雅逸品,从绘画的过程中回归平静与从容的心理情态,从而回归内心,回归灵性与生命的呈现。

10026 微风                纸本重彩      65x65cm 2010

微 风 65x65cm 2010年/林容生

中国画“以形写神”之形,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而“以形写神”之神,则是以“不似之似”传神并以此来实现的气韵生动。于人物,神态比形态重要,内心世界的表现比外在形体的描绘重要;于花鸟,生命情状比动植物的属性重要,精神意象比自然情景重要;于山水,心中之境比眼中风物重要,情怀比景象重要。而回归绘画之本体,则是以一种超然于客观自然形态的形式自由来表现造型、色彩、构图的自由以实现创造的自由,并由此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笔画创作真正实现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从主观表现到内心表达的升华。

21016 山里的云  纸本水墨设色  136x68cm  2021

山里的云 136x68cm 2021年/林容生

中国画是由内而外生发的艺术,内心的清浊、深浅、静躁、广狭必然影响和决定作品的雅俗和境界高低。所以,中国画家历来都视学识修养的积累为创作的生命之本,在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大度则华贵,有朴素则真淳,有纯粹则清新,有宁静则淡雅,有潇散则冷逸。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亦然。

14157 谷雨    纸本水墨设色 200x160cm    2014 - 复件

谷 雨 200x160cm 2014年/林容生

工笔对于画家,既是表现形式的选择,也是创作方式的选择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在细勾慢染,类似于品茶闻香的过程中,思绪和心境渐渐地融入画中的世界,笔底洗去浮华,没有喧嚣和躁动,只有平静和闲适。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独处,可以寂寞,可以从容,可以宁静,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回归对于画画过程的体验,无疑是一种十分朴素又十分奢华的享受。

0938 重彩的雨季之一    纸本重彩  180x145cm  2009 - 复件

重彩的雨季之一 180x145cm 2009年/林容生

当然,回归传统的意义并非只是让我们回到传统方式来局限工笔画的言说能力,而是期待在回归中把工笔画从主题化、再现化、矫饰化的创作思维以及描稿勾勒、三矾九染等创作程式日趋同化和封闭的倾向中激活,保持传统体格的纯粹,并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中拓展和超越——只要它依然和我们的内心相连,工笔画的言说方式更加具有这样超越的空间和条件。回归不仅仅是缅怀古典,而是让传统成为重新体验和超越的通道。

微信截图_20210909132719

阳春三月 170x123cm 2004年/林容生

相对于在技法和笔墨上需要更多时空积累的意笔方式,工笔画的创作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可以在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上反复推敲和雕琢的过程,在时间和体能上的要求更加适合年轻的创作群体。近年来,年轻一代工笔画家用空间重构、视觉想象、平面图式等来表现当下生活的种种情态和感受,同时以新材料、新技法的应用探索,新样式、新观念的创作尝试使工笔画切入观念、意识、思维的互动,具备了许多表现当代新题材、新思想、新视觉的可能。这种努力使工笔画这一非常传统的表现方法,具备了介入和言说当下的能力,并因此显示出一种生活和创造的活力。当然,对于工笔画来说,创新的本质并不是刻意地在内容和形式上使其“当代”化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而是由中国画自身审美和品评的意义出发,建立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环境、生存经验、生活理想的陈述与表达关系。任何艺术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不同的个体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之上,建立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内心需要之上,工笔画也不例外。它既是一条通往未来之路,也是一条回家的路。

2012年冬月于北京


林容生,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版面设计:汤炜

画界20210927

画界20210928

画界20210929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工笔画 回归 中国画 表现 传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