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2020年第五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1年第五期

厚土蜕变——于来黄土高原油画创作的探索之路

2021年09月10日 10:01  |  作者: 李林红  |  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在油画创作的探索之路上,于来是一位踏实严谨且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他同自然对话、与文化交融,又感悟社会,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中国民俗文化艺术的审美意趣中找寻契合点,建构朴素率真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作品不仅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同时也体现出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发展之路的历史担当。

20世纪初,西方油画艺术从客观再现转向了主观表现,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而写生仍然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路径。即使是那些对客观物象的夸张、变形甚至怪诞的描绘,也是来自艺术家的写生。

牛铃声声(布面油画)100x120cm-2016年-于-来

牛铃声声(布面油画)100x120cm-2016年 /于 来

信天游,任心走——是于来绘画历程的最佳写照和创作状态。多年来,他长期坚持户外写生创作。因为在大自然中,鲜活的现场更能触发他的情感和思绪。他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借助自然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在的精神情感。他的画不拘泥于眼前的一景一物,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在主观意识的调动下随性安排,践行着“写生即是创作”这一特立独行的艺术主张。

于来深知,要完成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必须具备选题、构图、色彩、造型等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实现。

艺术来源于生活。于来认为人的主观想象永远和身临其境有差别。所以,作为艺术家,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捕捉信息。儿时的农村生活记忆,是于来选择乡土风情作为表现对象的情感基础;孕育着灿烂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是他向往已久的文化圣地。从胶东海边到黄土高原,他实现了海拔高度和表现主体上的大跨越。

秋-耕(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来

秋-耕(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 来

       2009年初冬,于来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启了他黄土高原油画写生创作的探索之旅。厚重质朴的黄土地深深触动了他的神经,荒塬、峁梁、窑洞、沟壑、婆姨、汉子、羊群、毛驴……这一切都撩拨着他的心弦,撼动着他的灵魂。他说,“黄土高原拴住了我的魂儿”。每年,他都会多次自驾到黄土高原写生创作,至今已有四十余次,每次会待上十几天乃至几十天。这十几年的黄土高原之行,于来憧憬过、沮丧过、兴奋过、孤独过、欣喜过、恐惧过……五味杂陈,个中滋味唯有他自己知晓。

信天游(布面油画)80x100cm-2021年-于-来

信天游(布面油画)80x100cm-2021年/于 来

纵观于来这些年的油画作品,创作风格经历了从自然风景、文化风景到社会风景的不同阶段的转换。早些年的黄土高原系列写生作品,主要以表现自然风光为主。随着对黄土高原写生体验的不断深入,于来的创作转换到了以表现高原民俗文化为主、自然风景为辅的半写生半创作阶段。西域风情的浓郁气息滋养着他的画笔,博大深厚的黄土地支撑着他的灵魂。于来尝试着多种表现手法,从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中提炼出艺术元素,以酣畅淋漓的写意表达和多彩斑斓的现代气息营造了一个厚重纯朴的“乡土文化空间”。作品《二娃家》,描绘的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写生基地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中融入了剪纸、皮影、布老虎等元素,生动而富有趣味。那窑洞仿佛是心灵的窗口,虽质朴得有点近乎原始,但却内涵丰富、蕴蓄不尽,令人生天高地迥、岁月悠悠之想。作品《种春》中的人物、树木、窑洞多处于“点景”的位置,寥寥数笔,尽得其妙,堪称点睛之处,衬托出黄土高原的宏伟气势。布谷鸟唤来了久违的春雨,老乡们欢快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挠痒痒(布面油画)80x100cm-2021年-于-来

挠痒痒(布面油画)80x100cm-2021年/于 来

最近几年,于来的绘画更倾向于对社会景观的表现。他借鉴西方绘画中的表现主义,以抽象的艺术符号为载体,集物象、风情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点,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命激情的绽放,也是主观情感的形式外化。每幅作品都以隐喻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是高原本真人性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就连作品的题目,经于来用心推敲,也朴实含蓄而意味深远。作品《挠痒痒》,一对雕塑般的男女形象充斥了整个画面,就像浸过陕北民歌的厚土。他们之间纯真质朴的爱情没有海枯石烂,也不需要海誓山盟,因为有风可证,有峁梁可证,有窑洞里的小狮子可证。作品《信天游》,一对骑着毛驴的男女置身于风雪肆虐过的千山万壑中,男人哼唱着高亢而奔放的信天游,女人在驴背上欢快地手舞足蹈,表现了与风同游、和土共舞的高原生活。于来以强烈而富有动感的旋律和笔触、夸张变形的客体描绘,传达了轻松乐观的主情调,讴歌了黄土高原上万物生灵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他“黄土高原”系列绘画的价值所在。

种-春(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来

种-春(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 来

西方油画从古典到现代,经历的不仅是一场观念的变革,而且是一场语言的变革。寻求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是于来倾注心力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善于吸收中西艺术语言的精华,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同时,他又将从写生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绘画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艺术符号。于来还非常注重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他用看似简单的画面,表达复杂的文化内涵。那些率意灵动的笔触是对物象感觉的瞬间捕捉,是一种不经矫饰而直达心灵的语言,真诚而质朴、洒脱而简约。

鲁迅先生说,“艺术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于来非常注重绘画语言的民族性,他把民族文化所体现出的内在品质和自己的精神感悟转化成独特的绘画语言,传递出黄土地的深沉、浑厚、雄伟、纯净之美和升腾的生命力。他将对黄土高原的由衷热爱都融入了作品,透露出浓郁的民族情怀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带给人以震撼和感动。

二娃家(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来

二娃家(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 来

在与西方油画语言的对话中,于来意识到色彩是油画的核心问题,他通过驾驭色彩来表达内心情感。黄土地既是他挥之不去的视觉记忆,也为他个性化的色彩表现奠定了基础。作品中的色彩是主观色和条件色的统一,画面多笼罩在一片和谐而温暖的土黄色调中,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具有情感上的亲和力。

在造型上,于来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他在造型上融入了一些抽象因素。其作品中那些抽象的线条、几何形体、艺术符号及具有块面质感的色彩,是他严谨艺术构思的体现和特定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借鉴20世纪美国崇尚的极简主义,不追求局部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采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在人物形象的处理上,他强调体态的韵律感和厚重感。他作品中的人,往往有着雕塑般的体积感,但形体动作常常带有陕北剪纸或皮影的灵动感。对于树木、山坡、房屋的描绘,他采用类似于立体主义的手法,使这些景物呈现出几何化的形状。面对不同的对象,他总能抓住其外形特征加以夸张或变形,凸显出人物处于动态中的生动性和最具有生命感的那一瞬间。

在画面的空间安排上,于来尽可能压缩画面的景深,采用平面化的构图,布置或丰富或简约的人物和背景,使画面成为展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缩影。他借鉴西方立体主义的手法,打破了绘画的时空观念,运用剪纸、皮影、布艺等传统民间艺术符号重组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些画面在现实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些貌似不可能的组合,靠情感、意趣这些纽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酣畅淋漓的韵律节奏,又不失严谨细腻的内在表现,完美地表达了他心中的黄土高原。正因为有了写生现场的主观表现,才有了画面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这是于来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拉话话(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来

拉话话(布面油画)100x120cm-2017年/于 来

       在描绘物象时,于来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背后隐藏着的文化内涵。哪怕是一块纯朴的厚土,一段残缺的古城墙抑或是一排沉睡的老窑洞,都被于来赋予了人格般的生命力,诉说着它们曾经或喜悦或悲伤的故事,从而使作品达到耐人寻味、引人思考的境地。同时,他还将装饰性绘画运用到画面中,这种装饰意味,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装饰性,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之上的装饰意味。一景一物完全是个人的认知体验,让人领略到物我为一的和谐美、诗意美、哲思美。他以独到的视角审视历史与文化,思辨人生与自然,把富于哲理的精神观念形象地寄寓在作品中,让人获得一种心灵的洗礼与感悟。

于来坚定地认为,油画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绝不能也不应当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油画的发展必然是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古人针对传统绘画创作有着精辟论述,如“以意写形,形不周而意全”等,这些都给当代中国油画家以启发。但是怎样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创作出具有中国风貌的油画,需要艺术家们认真研究并不断努力。于来认为,国内的油画需要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进行油画创作的同时,他还静心研究中国书法、中国画,将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油画艺术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努力创造出既有油画的根本特征又带有强烈民族特点的写意油画作品。

法国大批评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揭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元素对一个艺术家创作成就和个人风格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来而言,其艺术创作同样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离不开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尤其离不开他热恋着的黄土高原。正是这一特定的环境,给了他艺术创作和心灵个性以深刻的影响。

哥哥的岭-妹妹的坡(布面油画)150x220cm-2019年-于-来

哥哥的岭-妹妹的坡(布面油画)150x220cm-2019年/于 来

在艺术流派姿态各异、形式庞杂的今天,于来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致力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定位。他从不盲目模仿别人,也不简单重复自己,而是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领域进行着一场非凡的探索之旅。

庄周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未见其人未得其时,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就会充分展现深藏其中之美了。于来以其博大的胸襟囊括了那片浑厚的黄土地,又把黄土地上淳朴的风物纳入画布,成为天地之大美的挖掘者。驻足于他的画作前,你仿佛能看到,纯朴睿智的他正迎着甘洌的西风,忘情于高高的黄土坡上;也仿佛能听到,他与大自然的亲切对话已揉进了信天游的曲调里,在苍莽的黄土高原上回响!

(作者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


于来1972年生,山东乳山人。199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2005——200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研修油画,2006——2007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创作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威海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奖,2019年油画作品《海之红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1年9月第5期

版面设计:汤炜

画界20210936

画界20210937

画界20210938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油画 黄土高原 创作 作品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