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刘依闻:湖北百年美术伴行者

2021年09月13日 14:5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 长江大桥(油画)  35×135厘米  1958年  刘依闻  三峡美术馆藏

奕品

梳理湖北近代美术史,不得不提著名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刘依闻先生。他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投身美术教育事业,从国立艺专到武昌艺专再到湖北美术学院,毕生耕耘于三尺讲台,是20世纪湖北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美术教育是刘依闻奉献一生的事业,而作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他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他说:“生命不息,画笔不丢,我们终会有自己的油画。”

为了纪念这位湖北百年美术的伴行者,湖北美术馆于近日推出了“艺闻绘世 厚朴求真——美术家、教育家刘依闻艺术展”,展出了刘依闻自20世纪40年代至本世纪初创作的油画肖像、静物、风景等近100件作品及相关文献,充分反映了刘依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艺术理想与实践。“八十余载从艺绘世,厚朴求真;半个多世纪执教育人,润物无声。刘依闻的艺术品格与艺术生命力,必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说。

1919年,刘依闻出生在湖北汉阳农村的一个经商家庭,自幼在熟读“五经四书”的叔父的影响下学习。15岁那年,刘依闻父亲过世。身为“富二代”的刘依闻,并未遵循长辈的期望,子承父业经营家产。次年,他考入武昌艺专附中,师从留洋归来的著名画家唐一禾。经过两年扎实的素描学习和一年初涉油画的训练,这个“艺术爱好者”逐渐开始走向专业的艺术创作之路。

1938年,因战乱刘依闻颠沛流离至宜昌,恰巧遇到著名画家常书鸿代表国立艺专来招生。刘依闻顺利考入国立艺专西画系,师从关良、常书鸿、吕霞光等名家。在同辈学生中,他和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闵希文等人被称为当时国立艺专最优秀的学生。

在学校里,刘依闻以画人物见长,尤其是喜欢画最底层的人们。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方长江在《刘依闻油画民族文化性浅探》一文中提及,刘依闻在国立艺专时就颇有名气。那时候,只要他走上街头或到农村写生,就会被做苦力的、乞讨的、挑柴卖菜的、干活的农民所包围。他们喜欢刘依闻的画,而他的画也常被绘画对象要走。这在当时的很多同学看来,是把“时髦”的油画画“土”了,可刘依闻却不以为意。抱着“学油画的关键是要把方法学到手,油画的进步要靠民族精神”的念头,刘依闻在上世纪40年代初创作了《老妇》《街头儿童》《乞讨者们肖像》《自画像》《画家与其妻》《静物》等一批优秀作品。

1946年春,刘依闻受聘于武昌艺专,协同西画部主任杨立光讲授素描和油画课程,不久升任为副教授。1959年,他与其他画家合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大型油画《黄麻起义》。196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请刘依闻创作一幅以毛泽东在武汉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作为年画发行,刘依闻开始了《高瞻远瞩》的创作。因为是关于领袖人物的重要创作,他用了大量时间收集素材并做深入研究,正是有了对毛泽东与武汉深厚感情的理解,使他在创作上有了无穷的原动力。《高瞻远瞩》中的毛泽东无论在外形塑造还是人物神韵和环境选择上,都更趋近于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从而使伟人形象不仅气贯长虹,又与我们是那么亲近。

刘依闻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的文艺观点,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断深入工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早在1958年,他就几次到江岸机务段和江岸车辆厂采风,创作了大幅油画《在二七工人俱乐部》;50年代曾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创作出《景颇少女》等代表作。20世纪80年代,他还带数批研究生赴新疆、青海等地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少数民族形象和风土人情的新作。通过几十年的探索追求,刘依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肖像作品具有严谨生动、形神兼备的特点和艺术感染力。

1989年随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做访问学者,成为刘依闻风格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留学巴黎期间,刘依闻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柏林、科隆和布鲁塞尔的博物馆,大量参观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原作。他还在巴黎成功举办了个人油画展。欧洲一行,让刘依闻更加坚信“油画并非纯粹模仿自然,而是应该有画家的主观经验灌注其中,否则作品不可能感人”。油画家闵希文认为,自此之后,刘依闻更加注重形式因素,“像《丝绸之路》《藏族妇女》《牧童》《苗族妇女》以及随后的许多人体习作,他不仅用笔触来增强人体效果,还在色彩上大胆采用冷热衬托、强烈的黑白对比。”

在法期间,刘依闻常常和朱德群、赵无极在一起交流,并多次谈及抽象艺术的风格形成等问题。“朱德群也是由写实演变到抽象的,他说学生必须先要写实,如果不把事物的形象、色彩、精神面貌理解透彻了,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气。”刘依闻说,画家必须把基础打牢,否则贸然地去追求抽象,只能适得其反。

虽然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油画家,但刘依闻始终坚守作为一名教师的本位,一直心怀“美术教育的理想”。早在国立艺专任教时期,刘依闻就十分关心美术教育发展。他曾在《武汉日报》刊发文章《漫谈当前的美术教育》。此文主要以汉口的美术教育现状为例,探讨实现“美术教育理想”的方法。1985年,他撰写的《我的美术教育之路》一文发表于《艺术教育》第6期艺术教育家专辑。该文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作者自己的美术教育历程,第二部分对新中国美术教育谈了一些个人看法。刘依闻主要分析了全国美术院校的基础课、创作和设计课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对湖北美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刘依闻认为,湖北美术学院需要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模式。他对学院教育体制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一、必须努力改革和发展工艺美术系各专业;二、必须发展美术师范专业,学制为四年制和二年制;三、建立美术研究生部;四、建立二年或三年制的美术在职人员培训专科班;五、建立四年制的美术中专、中师班和工艺班;六、建立城市雕塑、壁画、工艺美术等研究室。”由此可见,对于美术教育的思考,刘依闻并未局限在专业的壁垒中。他的“美术教育理想”是一个立体化的教育格局,是对美术教育的体系化建构。

无论工作之时还是退休之后,刘依闻对学院美术教育的关心都是全面而细致的。他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他的关爱无处不在。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徐勇民这样说道:“刘先生对学院建设与发展,对人才呵护与关爱,尽拳拳之意,似舐犊情深。他受到的敬重众口一词,与日俱增,除了学养的精深外,更有长辈般的亲和与圆融。想想何为‘教育’、何为‘教育家’,心中会将这原本只是概念的印象,依着先生的言行举止勾画得更加客观与清晰。” 

▲  钢厂电工(油画)  53×38厘米  1979年  刘依闻  湖北美术馆藏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刘依 依闻 美术 湖北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