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他与基层社区有个“约会”

——对话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王仲

2021年09月24日 10:40  |  作者: 陈晶 通讯员 韩冬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仲在社区医院为患者诊治

“每次来给老人们看病,我都想,我老了以后怎么办?”

9月初的一个周二,上午8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王仲教授一如既往准时来到天通苑社区一养老院的全科诊室,耐心细致地为这里的老人问诊。

王仲是一名老大夫。他是在做了30年急诊医生后,又选择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从急诊到全科,为急诊医生探索一条新出路

王仲1981年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1985年被选拔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并于1986年成为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科第一名住院医师,1989年考取中国急诊医学创始人邵孝鉷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是中国第一批急诊医学专科医师之一。

早在1997年,王仲已开始参与全科相关工作了。那时,他是以专家身份参与到全科医生的培训中,做的都是全科教育工作,包括编译全科教材,参与全科师资培训等。直到2016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立了全科与健康医学部,他才正式投入到全科医疗工作中,真正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急诊医生就像运动员,是个青春职业,因为工作很辛苦,要倒班,要按压、抢救,要很快的操作,需要体力支持,年轻时体力好、反应快、精力旺盛,能够承担急诊工作,老眼昏花了还怎么做?而其他科医生到了六七十岁成为专家,还能出门诊,但急诊医生到了50岁怎么办?”王仲解疑,“想一想所有的急诊医生到了我这个年纪要做什么,这是个问题,所以我在国内力促全科医学和急诊医学做衔接,急诊医生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全科医生,如果急诊医生只做急诊,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的职业发展可能是有问题的,这样做是为了给急诊医生探索一条出路。”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到养老院出全科门诊,只为给所有急诊医生‘打个样’。”王仲补充道。

30年的急诊医生生涯为王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病人在我手里不会出现危险,因为急诊医生的脑子里都有急诊思维,安全第一,要保证病人安全,然后才分析该怎么治疗。”这一点他可以把控好。

“急诊医生应该早一点接触慢病,接触一些检验检查项目,急诊医生到了一定年龄,全科医学就是出路,早点打好基础才能在转全科时不会那么难。”即便有30年深厚的急诊底蕴,王仲还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补习相关知识。他找医院检验科要了所有的检验项目;找药剂科要了所有药品目录,去整理、背诵、了解。

“小病看社区,大病去医院”的说法值得商榷

如今,时常去社区医疗机构出诊的王仲,依旧面临着这样的困惑:老百姓还是普遍认为小病看社区、大病去医院。“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这样的表述存在问题。”他认为,社区医疗与大型医院的区别并不是医生业务水平的差别,更不是“看小病”和“看大病”的区别,而是资源配置的差别,我们不能说没有能力的医生在社区,有能力的医生在医院。

“病有轻重之分,但没有大小之分,只是一个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在医疗机构中能不能提供。”王仲说,病人需要做CT,就去有CT的地方,需要机器人手术,哪有就去哪,在那里的医生就应该掌握相应的技术,基层医生应该了解所有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哪里能做,什么时候需要做,以实现双向转诊。基层医生需要了解,但并不需要掌握那些技术,他们有自己的业务范畴,有自己的知识能力,有自己的职业尊严,所以基层医生不会做机器人手术并不代表他们水平不行,而是不需要会做。

在王仲看来,基层全科医生是知识面很广的医生,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专业能力很深的医生,所以全科医生就像一个面,而专科医生像一条线。但由于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没有全科观念,每个人都想把被培训的全科医生拉成一条线,可培训时间就那么多,一个人的能力就那么大,所以最后变成了几个高低不等的圆柱形,无法拼成一个面。

“全科医生的定位首先应该是医疗,能为老百姓解决医疗问题。”对于现在的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王仲通过自己出全科门诊,亲自进行全科医疗实践,去探索全科医学特性,研究各个专科点的厚度应该多少,需要多少培训时间,如何最终拼成一个面。“我们自己学会了,才能去教全科医生,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全科医生。”

深耕社区基层,助力全科发展

“只有基层的医疗业务扎实了,老百姓对基层医疗信任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这是王仲一直坚信的。

2010年,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王仲带队到青海海西州调研医疗帮扶需求。“这里最缺的是什么?”整个考察座谈过程中,王仲一直在思考着。调研结束后,他明白了“这里最缺知识”。于是在他的号召下,全国急诊同仁踊跃捐献书籍,为海西州人民医院捐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同时,通过与急诊医师协会及相关医院协调,建立了当地医生免费参加学术年会及免费来京进修的机制。

“顶着支援专家的头衔,就得给当地办点实事。”2017年,贵州省举办“援黔专家团”活动,王仲也是被授予头衔专家中的一员,担当贵州省全科医学专业的“援黔专家”,他每年至少两次往返贵州,前往最基层的地区进行临床理论与业务技能培训。

为了扩大医疗帮扶的范围,2018年,王仲与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梁显泉教授一拍即合,联手设立了“清华长庚-金阳基层医生培训基地”,专门面向贵州省内的基层医师无偿进行培训与技能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他利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全科临床优势,针对广大乡村医生举办了“清华全科临床能力提升项目”,全面培养合格的基层医生,包括临床分析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以及医学人文精神。该项目至今已举办了12期,足迹遍布郑州、四川、福州、北京等地,均得到了当地医科大学的积极响应支持。

“我们培训的乡村医师向我们反馈,他们已经运用培训的心肺复苏技能在社会上救人了。”听到基层医疗人员的回复,王仲很是欣慰。

从2018年起,在北京市卫健委对口医疗帮扶遵义市卫健委医师培训项目中,作为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的清华长庚医院已先后接收了来自贵州的7位全科住培医师。

“无论是临床带教还是生活上,王仲老师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关心和支持。”来自遵义市习水县程寨镇卫生院,正在住培轮转培训的袁付培医师说道,能来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学习,真是很好的机会。“收获最大的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这些都是我返回贵州后为村里人看病的最重要的技能。”

共计3年的规范化培训,袁付培已完成了内科、外科、妇儿等科室的轮转培训。作为带教老师,王仲常从日后工作的需要出发,为袁付培等医生安排特别的培训内容,如模拟门诊接诊、安排助教工作等。

“这次培训对我的人生规划也产生了影响,日后回到卫生院,仍要继续深造,不断学习。”袁付培坦言。

如今,王仲带头开展“互联网+全科医学”,把诊间“搬”到养老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固定时间下基层坐诊,定期到医联体社区医院开展教学查房。“如果仅仅利用巡诊义诊,定期前往当地开展医疗帮扶工作,难免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基层地区的医疗水平,积极培训基层医生,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只有把先进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分享给每一位社区基层医生、每一个社区基层医院,受益的才是他们所能辐射到的所有老百姓。”王仲如是说。

编辑:何方

关键词:医生 全科 急诊 王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