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吊脚楼上的红火生活

2021年09月30日 14:07  |  作者:梁冰清 王岩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果实缀满枝头,空中盈满稻香,秋天为古老的彭家寨镀染上了一层丰收的金色。在山田层层叠叠中,成熟的稻谷低垂头颅,只待归仓。

彭家寨位于湖北恩施宣恩县两河口村,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自然村落。尽管机械化应用普遍,但当地的一些农人还保留了传统打稻谷的习俗。

入秋以后,正午时分,炎炎日光烫着地堂,打稻谷的吆喝声却在田埂上响起来了。一抡一压一拎,趁着胳膊的力道,筋骨饱满的稻谷借力跳脱出壳,翻落入斗具。

60岁的村民彭武顺正干得火热,见到我们,笑得露出一口白牙:“现在的种子也好,政策也好,粮食收成也好了。都丰收了,我哪能不开心?”

常年安静的古村,也因丰收的喜悦而变得生动。“轻快的山歌唱起来,哎哟,那个耍耍跳起来……”不远处,年轻的土家族阿哥阿妹跳起“耍耍”舞。扭、转、屈、蹲,一系列动作组合行云流水,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彭家寨是典型的土家村寨,在聚落结构、经济活动、社会形态、文化活动等方面,都保留了土家聚落的基本特征。”当地土家文化专家段绪光向记者介绍,因山多田少,民居择地,智慧的土家人为了适应山坡地形,便以吊脚的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这也造就了彭家寨吊脚楼的多样形态。

或是占崖背山,或是环谷沿沟,或是绕弯淄脊,再辅以架空、悬挑、吊层、叠落等手法处理,每个都有独一份的韵味和风情。几代人的创造建设,终形成今日集土家吊脚楼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之美于一体的吊脚楼群。

漫步寨中,只见不少村民将摘下的玉米悬挂于吊脚楼的屋檐之下,为古拙的吊脚楼镶上了一圈金边。段绪光解释道,将玉米晾于吊脚楼下,既能晒到太阳,又淋不到雨,不仅防潮还防虫。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彭家寨吊脚楼都清晰地体现了土家人的智慧。

“过去交通闭塞、生活贫困,时光在这里凝滞,也让彭家寨的吊脚楼群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中得以完整保存。”村党支部书记田福伦说。2017年,彭家寨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土家建筑活化石”。

如何让这一传统建筑“活化石”实现“活化”?2017年,宣恩县联合一批优秀专家学者为包括彭家寨在内的9个寨子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系统挖掘彭家寨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人文,以土家泛博物馆项目为主要发力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旅游名片。

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台阶青苔,彭家寨的古朴开始被来自各方的力量珍视保护。曾经的闭塞之地,如今变成了游人心之向往的世外桃源。

36岁的彭雪梅在寨里经营着一家名为“微笑山庄”的农家乐。曾经,她也跟所有年轻人一样,热衷于去外面的广阔天地寻找梦想。2009年她却毅然回乡,办起了农家乐。“家乡的变化很大,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旺季的时候,我家一天能接待200多桌,还得请人来帮工。”

彭家寨不仅是游人心头的“白月光”,更是村民的心安之所。村民田昌安站在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吊脚楼前长叹:“没有比这里更舒服的地方了。以后我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这里是我永远的家。”

熟透的红枣、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的柚子……阿婆持筷将晾晒的红辣椒搅拌翻滚,这热烈的色彩,正如同彭家寨人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吊脚 彭家 家寨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