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旅游>茶旅人生

西湖龙井也能制白茶?

——一位女制茶师的茶情心路

2021年10月08日 13:4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骆思锨 本报记者 李宏

“龙井茶也能做出白茶?”

“白茶不是福建的吗?”

面对这些质疑,女制茶师高嵩已习以为常。

说起“茶都”杭州,人们只知一绿一红。“绿”是西湖龙井,“红”是九曲红梅,却鲜有人知还有一白:龙井白茶。这是高嵩的新尝试,以龙坞村群体种土茶为茶青原料,以白茶工艺制作的白茶。

10月的杭州,正值初秋,高嵩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始秋茶的制作。从第一次龙井白茶的诞生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然过了3个春秋。


■ 白茶缘起

2019年6月一个晴朗的午后,在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西湖大学校董葛航与高嵩畅聊茶文化。在谈及西湖龙井时,葛航好奇地问高嵩:“我们杭州西湖龙井那么好,能用它做出白茶吗?”

高嵩笃定地回答,完全可以。

彼时的高嵩,虽没有制茶经验,却已是与茶结缘10年的资深茶道师。或许是曾在茶园里抓一把鲜叶放入口袋,晒干后尝试一泡,竟别有一番滋味;或许是研习茶道10年对茶有种道不明的感应,似有个信念在告诉她,西湖龙井一定能制作出白茶,而且非常好喝。

这一想法萌芽后,高嵩马上付诸行动:学习制茶知识、请教制茶师傅、找原料、借设备。不同茶树原料,不同萎凋时间,不同烘焙温度,一次次地试验和对比。终于,她手工制出了第一款龙井白茶,取名“龙元白茶”。

这款白茶汤色澄亮,口感甘洌,既有龙井茶的清甜,也有白茶的温润。即便新茶也没有涩青味,可泡可煮,茶香飘溢,罄入心扉。

“我选用的茶料来自西湖龙井核心产区: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茶村。而茶青是当地的群体种土茶。”高嵩在制茶时发现,用土茶制作白茶,相较于种植规模更大的龙井43而言,反而更能释放出馥郁的香气,也更具耐泡度。

“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为采摘—萎凋—烘干,我又增加了一道工艺——轻微揉捻。揉捻是为了释放茶青中的芳香物质,泡出的茶才有香气,但又不宜揉得过重,汤感容易发涩。”高嵩说。

■ 传递感动

龙元白茶的诞生之路充满磕绊,高嵩可谓一路披荆斩棘:曾在开始制茶前两天被告知原场地不能用,需要临时再找新茶厂;曾遭遇梅雨季,面临青叶发霉大量损耗……然而,即使面对再始料未及的困难和阻碍,高嵩都从未想过放弃。

“茶在我心中,是一份温暖所在。我愿意克服困难,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10年前高嵩开始研习茶道,是源于老师冲泡的那杯日月潭红茶。高山茶香伴着茶汤缓缓流至身体的每个部位,一种沁入心灵深处的感动,从每一寸肌肤向外扩散,她感受到久违的触动和松弛。

也是从那时起,她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泡出一杯让人感动的茶,更要能制出一杯让人感动的茶。而这些年的倾心付出,不仅做出了一杯好茶,还得到很多意外之喜。

“每年,茶农都会用机器剪断茶叶芽头,等待来年茶树发新芽,制作明前龙井茶。而我们开始收秋季茶青后,茶农们手工采摘,还有个惊喜发现,来年春季茶芽长势更佳,茶叶品质也更好。”高嵩说。送茶青的村民边将茶叶摊在匾上,边和她感慨,“还好有你们收土茶,不然我们采下来的茶叶都要扔掉的,卖给你们还能赚些钱。”

“采茶的村民都是上年纪的大伯大婶,春茶后茶农的收入开始减少,忙碌惯了的他们难以赋闲,一听说有人收土茶可以卖钱,每日清晨天刚微亮就头戴手电筒上山采茶,午饭前顶着烈日背着满满一麻袋青叶下山。看着茶农们的茶篓和满意的笑容,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值了。”高嵩说。

■ 茶的秋语

10月,正是杭州最美季节,龙坞茶村阳光正好,院子里飘着悠悠青叶香,高嵩走进茶厂。移步到揉茶区域时,耳畔更是传来欢声笑语。忙碌的大姐都是村里的农妇,揉茶的手法很是利索。

“需要的那张茶桌我已经让人去搬了。诶,这车茶萎凋得不够,要再晒晒呀。”另一边,陆厂长敞亮的嗓音常先人到达。话音未消尽,下一刻人已脚踩风火轮般去张罗晚饭了。

最里面的三排烘茶笼仍在24小时连轴烘,茶叶要定时翻动以免受热不均。主负责烘茶的小俞和大勇,已练就娃娃机般的机械手,手臂近乎固定地翻着茶叶。“哗哗哗”茶叶翻滚的声音,是茶厂最悦耳的背景音乐。

“茶是有灵气的,一款手工茶好喝,并不单靠原料和工艺,也离不开所有制茶参与者的能量聚合。”高嵩伫立定定地看着,顺手翻开身旁的烘焙笼,手伸入熟练地来回拨动,是茶叶烘透后才有的沙沙脆声。捧一把干茶到鼻前,闻着这第一道茶香。

她知道,又一锅茶,可以出了……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白茶 高嵩 龙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