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母亲河畔的中国>走访日志

母亲河畔的中国④丨在偃师二里头走进“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2021年10月15日 11:29 | 作者:王慧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洛阳10月14日电(记者 王慧文)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吗?

“夏都”的大房子是个啥户型?

3800年前的祭祀用猪长啥样?

10月14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跟随“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洛阳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探究竟。

1_副本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在二里头遗址,首先看到的就是矗立着的一座紫铜和夯土铸成的宏伟建筑,这就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简称夏博),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是展示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和夏代文化历史的博物馆。

夏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但在二里头夏都遗址被发现前,它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只存在于史料记载中。

1959年的夏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终于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2_副本

夏博展示的二里头遗址考古挖掘现场。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自此,在这里,考古队员们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以及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

据了解,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展出弥足珍贵的夏代文物近2000件,其中一级文物112件,系统地展示了夏代历史、夏文化探索历程和遗址60多年的考古成果,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3_副本

博物馆展品猪骨套箱,应是祭祀时使用的供品。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大禹治水的故事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佐证;大量绿松石制品充分体现出二里头文化时期高超的绿松石技艺; 3800年前用于祭祀的完整猪骨、用来占卜的龟甲和骨头验证了二里头文化已经开始进入国家阶段的完整复杂性。

4_副本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前。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5_副本

在二里头遗址中已发现排水系统。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夏博的建成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形成、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历史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河洛大地上一处文化新地标。

但探寻夏朝未解之谜的步伐还未停歇。

从1959年的夏天至今已62年,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目前发掘面积仅约4万平方米,占比1.5%。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宣教部主任董笑萌介绍,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等核心区域,目前采用原址回填、地面覆土的方式进行展示。

6_副本

10月14日采访团一行参观遗址宫殿区、祭祀区、作坊区。人民政协网记者王慧文摄

洛阳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二里头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偃师市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整体规划》。通过省、市人大出台了《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明确了保护范围和保护责任。

2020年,河南省委组建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专班,洛阳市贯彻省委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洛阳市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考古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专班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今年,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全面启动,二里头遗址考古和保护工作迈上新征程。

站在夏博的二层远眺,虽然只看到一片片空旷的土地,很难想象,当有一日穿过这些重重黄土,将会带我们重回一个怎样璀璨和惊喜的“第一王朝”。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