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在京发布——

​我国儿童政策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10月19日 14:34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顾磊

“对于生活在广大乡村的儿童而言,乡村既是关爱儿童的主阵地,也是补强工作、重点加力的所在。”10月12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与阿里巴巴公益在京联合主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上,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赵泳说:“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为更好地推进乡村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广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关爱服务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简称《报告》)。《报告》梳理了国家政策阶段性进展、乡村儿童发展特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发展的创新以及乡村儿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还对1980年以来我国的儿童政策进行了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最近5年,乡村儿童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其中,福利保障水平稳定提升,社会保护水平有一些波动,但在2017年以后发展较快,由于政策调整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健康卫生城乡一体化水平稳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

乡村儿童越来越受重视

儿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与基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政策在保护、教育和福利领域均取得重大进展。

《报告》显示,2000年以前,我国的儿童发展政策以初期发展建设、现代化转型、与国际接轨为主要特点,逐步建立儿童保护法律体系。

2000年至2010年,儿童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打击与儿童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孤儿救助福利制度,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和减少婴幼儿出生缺陷,农村留守儿童首次进入政策议程。

2010至2020年,我国将“儿童优先”纳入国家战略,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完成了从“兜底保障”向“分类保障”、从“补缺”向“适度普惠”、从“物质保障”向“物质保障+服务保障”的转型升级。此外,儿童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也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

与此同时,儿童发展事业的资金持续增长,人员队伍持续扩大。《报告》显示,自2010年起,我国的儿童福利支出资金数额呈“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2010年,国家扩大了孤儿生活保障,将资助形式转变为现金救助。儿童福利支出在这两年大幅上涨。从2012年开始,支出始终保持在50亿元左右。王振耀期待,未来儿童福利支出将不弱于城乡低保支出的规模。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达到53.4万人;2018年,儿童社会工作者数量为4.7万人。“工作队伍强大起来了。”王振耀说。

在儿童政策取得进展的同时,乡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

《报告》显示,国家脱贫攻坚以来对乡村儿童发展的政策倾斜有4个特点:一是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成为重要抓手;二是建设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成为重要基础;三是加强乡村儿童营养改善成为政策重点;四是建立素质优良的乡村教师队伍成为根本之策。

同时报告也指出,整体而言,面向乡村儿童的政策整体上侧重于教育、福利与健康领域,保护领域则涉及较少。

新阶段 新特点 新变化

自从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我国乡村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新阶段。《报告》对进入新阶段以来乡村儿童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进行了分析。

乡村儿童发展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城乡一体化成效初步显现。与城镇儿童相比,我国乡村儿童发展的综合水平差距在逐年缩小。总体而言,城镇儿童发展的综合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8%,高于乡村儿童的1.98%。

福利保障平稳发展,波动较小。根据熵值法,福利保障指标的满分为16.1(占总权重16.1%)。乡村儿童的福利保障水平在2015~2019年间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波动不大。福利保障水平最高值为2016年的15,最低值为2018年的13.7。

社会保护水平波动上升,城乡差距逐年缩小。从2017年开始,乡村儿童的社会保护水平逐年回升,并且在2017年至2019年取得稳定提升。乡村儿童的社会保护水平与城镇儿童的差距逐渐缩小。

健康卫生城乡一体化水平稳固提升。根据熵值法,健康卫生指标的满分为56.6(占总权重56.6%),而乡村儿童的健康卫生水平在2015~2019年间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最高值为2019年的44,最低值为2015年的31.7,年均增长率为9.7%。

教育发展逐年提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师资学历水平,还是学校基础设施的水平,都取得一定进展。

社会组织成为重要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组织关注的重点群体。在乡村儿童发展面临挑战的大背景之下,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帮助乡村儿童全面发展。

《报告》指出,在政策支持和政府扶持下,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儿童发展公益事业,打造出一批行之有效、有借鉴意义的儿童发展项目,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关怀、安全教育、课业辅导、疾病救助、亲子沟通、助学助残等内容。

根据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影响力、模式创新等3个标准,《报告》挑选出13个代表项目,将其列为4类: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项目的福利保障类项目;“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台、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女童保护”的社会保护类项目;“爱佑童心”项目、“免费午餐”项目、“爱加餐”项目的健康卫生类项目;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养育未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慧育中国”、“一公斤盒子”公益创新机构、北京为华而教公益发展中心“为中国而教”的教育发展类项目。

王振耀认为,当前社会组织的儿童公益项目已进入多样化发展阶段,有些甚至被纳入政府工作,例如贵州省政府明确规定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并将“童伴妈妈”项目列入工作一环。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事业任重道远。我认为需要和政府有更密切的合作;需要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需要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示范;需要让充满希望的儿童事业在全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王振耀说。


编辑:张红晨

关键词:儿童 乡村 发展 水平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