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开幕

2021年10月22日 17:35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 张丽)10月21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开幕。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顾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鲍江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淳主持。

GetAttachment

本届纪录片学术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共同体”为征稿与展映主题,征集到来自全国609部投稿作品,其中长片527部、短视频82部。经过为期两个月严格、科学的评审,评选出包括主展映、乡村(社区)影像、非遗影像、学生、短视频、实验影像六个单元的63部优秀民族志纪录片作品入围本届影展。经评委会挑选推荐,于10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图书馆、朝阳区社区文化生活馆、北京星典影城等分会场展映50部入围纪录片。

本届纪录片学术展将展映多部纪录片。其中《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渡过塔里木河的船》《告别十二岁》三部将作为取材于新疆地区的作品集中展映。《塔里木河畔的罗布人》以曾经千百年来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海子中与世隔绝的罗布人如今随着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为背景,记录了阿木冬·古力巴哈一家以卖烤鱼和馕为生计,日子越过越好,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技能和风俗习惯,过着简朴的生活,被称为“最后的罗布人”。《渡过塔里木河的船》讲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祖祖辈辈以种植棉花为生的玉苏普一家的故事,见证了塔里木河从用舟船运送物资和人渡河到今天建成钢筋水泥大桥,丰收的棉花车队从大桥上隆隆驶过的历史变迁。《告别十二岁》讲述了一群12岁的维吾尔族小学生踏上了最后一个足球赛季。他们既是为学校争光的足球英雄,又是令老师们头疼的捣蛋大王。三部纪录片朴实、真实、真情呈现了今天中国大地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们的生活,影片非刻意而是于润物细无声中讲述了新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状态。以影音文献形式记录真实的时代,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画面。

GetAttachment (1)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立足主责主业,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坚持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多措并举拓宽和盘活博物馆收藏与展示方式,以实现博物馆教育目标的创新手段,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民族志纪录片因持续多年对某一题材、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的研究和观照,并以最真实、直观的影音形式记录下来,使其的真实性、共情性和时代的厚重感成为信息时代最好的文献记录,也成为博物馆应该的收藏和对公众的呈现。中国民族博物馆跨界携手有关创作机构、个人,收藏机构,传播机构,专家学者共同搭建一个多元影像交流平台,为过去而收藏,为未来而创造。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于2015年发起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从第一届收到投稿纪录片105部,第二届125部,第三届252部影片,到本届收到投稿纪录片609部,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创新高,更是中国民族博物馆为围绕实现广泛而有深度地收藏中华各民族影像资料的使命与职责,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民族影像志收藏体系,以建设中华各民族文化遗产与记忆资源数据库为目标而搭建起来的博物馆收藏与展示新平台的被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已成为一个精品荟萃、全面展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创作最新动态的高水平、宽视野,最具影响力的展示交流平台,已成为目前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人类学影展之一。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纪录片 中国 国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