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乡村儿童健康与卫生”圆桌讨论观察——

以公益创新应对儿童健康新需求

2021年10月26日 10:55  |  作者: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乡村儿童在健康与卫生方面得到了基本保障。乡村儿童服务正从“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孩子们的需求今后如何被更好地满足?近日在京举办的乡村儿童发展论坛“乡村儿童健康与卫生”圆桌讨论环节上,相关公益机构负责人提出了新的思考。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政策项目官员姜晗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儿童营养改善工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地区农民家庭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也不能忽视,在一些偏远乡村地区,由于观念、意识和认知的问题,儿童营养还是值得关注的。”姜晗说,“孩子们都能吃饱了,现在则要看怎样吃得好、吃得更营养和更健康,怎样达到膳食均衡,食物系统如何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2015年的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营养指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2020年的数据显示,尽管该群体的营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差距仍然存在。

针对3-5岁年龄段缺乏相应的国家营养支持体系和项目的问题, 2018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启动立项,推出了学龄前儿童营养健康项目。

学龄前儿童营养健康项目在广西、湖南、甘肃和四川4省区开展试点项目。项目通过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就餐条件,提供营养膳食补充。同时结合对贫困地区小农的精准帮扶,让其就近为幼儿园、学前班提供营养新鲜的多样化食材,从而将营养、教育、农业、健康、卫生串联起来。项目的活动内容有4个:营养供餐,小农帮扶、食堂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及营养宣教行为方式倡导。

姜晗介绍,3年来,项目覆盖上述省区5县市的37个乡镇,惠及约8000名农村儿童,“脱贫家庭如今还是我们支持的对象。”

项目调研还发现,儿童超重、肥胖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所抬头。孩子们的膳食均衡问题,不仅涉及学校供餐,还触及家庭营养理念的改变。“如何有针对性地宣教,让监护人群体提升营养理念,我们要想出创新的办法。”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3-5岁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工作,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构建从婴儿期到学龄期连续完整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支持体系。姜晗说:“我们面临大好时机和大好形势,应开展更多试点工作,联合更多伙伴进行相关研究,推动国家政策在不同地区落实。”

从“治大病”到“治未病”

自2015年开始,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针对多种遗传代谢病、结构畸形等一系列出生缺陷开展项目。截至目前,已救助41306人,涉及的病种达278种,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覆盖了219万人,投入资金达10.3亿元。

该基金会秘书长薛敬洁感触较深的是,社会力量重视救助患病儿童,然而,加大筛查力度,让儿童健康保障的关口前移也很重要。“在一些偏远地区,做筛查很费劲,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理念和意识,都待提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也呼吁加强早期干预,“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营养素补充剂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人生,如果缺乏早期干预,容易导致终身难以改变的疾病状况。”

薛敬洁呼吁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能力,“出生缺陷干预涉及多学科,复杂的疾病不像感冒发烧那样一治就好,有时候需要十几个科室才能研究明白。因而我们要建立一体化、多学科的会诊体系,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薛敬洁和丁钢强同时呼吁,加大科研力度,通过技术进步最终解决出生缺陷问题。

在儿童健康救助这一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姜莹也呼吁,应重视治未病,加强儿童医疗健康领域的宣导和教育。

“我们在救助大病过程中发现,许多大病是可以避免的,例如,我们的救助小黄人换肝工程发现,走到换肝这一步,绝大多数是因为先天性的胆道闭锁,到市区医院做一个小手术就可以解决,然而,由于乡村家长欠缺医疗知识,基层医疗机构水平较低,导致患者错过了窗口期,就会走到器官移植这一步,变成大手术。”姜莹说,“儿童医疗健康领域的宣导以及教育目前非常欠缺。特别呼吁医疗平台、基金会等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帮助孩子治未病。”

近10年来,中国公益组织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不少医疗类的公益机构和项目,筹款额和社会影响力都在提升。姜莹认为,这些组织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仍需加强。

“我特别期待出现一批针对医疗救助机构进行培植、抚养并指引未来发展的项目。尽管在十几年前,自闭症领域就有了较为成熟的救助网络和家长联盟组织,但在大病救助领域,家长联盟组织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只有培植出一批专业的公益机构,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未来的发展。”姜莹说。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儿童 营养 健康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