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网原创

当年出国“扫货”达人,如何看待进博会?

2021年11月04日 15:26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随着满载35车智能真空喷射冲洗系统、平板玻璃、尼龙等进口商品的中欧班列“进博专列”顺利抵达上海铁路闵行站,众多境外企业不断更新自身备展新闻,以及参会记者陆续拿到入场证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已近在眼前。

进博会已经成为深秋时节中国采购商与普通百姓、世界顶级商品会面的“盛宴”。在欣赏这些产品、关注展会交易动态的同时,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另一番感受——早年间,他们出国带回的三大件儿曾经给家庭带来幸福感;而今,在家门口坐拥全球市场,除了自豪与幸福,“扫货”达人们还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前进的方向。

二十多年代购心得之变:国外品牌并非“日不落”

微信截图_20211104152326

△二○一七年,张占斌(右)向古巴国家行政学院院长赠书。

“我第一次出国的时间算是比较晚的了,是1999年去日本。到那儿以后看啥都好、都想买,尤其是人家生产的照相机、录像机,我特别喜欢,下了很大决心‘斥巨资’买回来一个,现在已经成了家里的古董。后来陆续去了欧洲一些国家,也会帮朋友代购些东西回来,大家的需求集中在品牌皮具箱包、化妆品之类,从国外买一些牌子货能享受退税,感觉像占了挺大的便宜。”这段代购经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至今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因为工作之余还要完成朋友交给的购物任务,对他这样的学者而言,出国的日子很不轻松。

“现在,我感觉这件事发生了变化。首先,至今连续四届的进博会,可以让相当一部分百姓在家门口买到好东西,而且不同于过去我们听别人说有啥牌子、出国就找这个牌子。现在几乎所有进口消费品,在进博会上都有竞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喜好,从容比较、挑选;其次,我感觉当大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自信上升之后,反而对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没有那么狂热的追求了,疫情防控期间,欧洲一些品牌走向了没落,同时我们很多国潮品牌备受欢迎,这既说明国外大品牌也不是‘日不落’,也间接证明了中国消费者的价值判断;另外,随着消费者变得愈发苛刻,全球产业链也在加速升级,我们家庭中的很多电器,都经历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优不优的历程,未来,只要我们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赢局面,将以消费者需求被更大满足为标志。”张占斌对此很有信心。

彩色电视、风冷冰箱,都曾引来“围观”

微信截图_20211104152337

△上世纪80年代,宋敬武(中)陪同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出访。

“1977年,我第一次出国工作,去的是黎巴嫩,那里的百姓家庭中,电视、冰箱、洗衣机非常普遍,但在咱们国内这些东西还挺少见的。”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宋敬武这样说。

在黎巴嫩工作两年后,宋敬武回国休假,带回一台日立21寸彩色电视机孝敬父亲。他至今记得,当年电视机拆装时,引来很多邻居“围观”。电视机一打开,看到里面花花绿绿的影像,大家都睁大了眼睛,久久不愿散去。

1981年,再次回国探亲,宋敬武带回来的是台风冷冰箱,当时国内的冰箱还是有霜的,搞不好就出个冰坨子,宋敬武买的这台风冷冰箱是无霜的,又被邻居们稀罕得不行。

“那会儿每个出国回来的人都有买三大件的指标,我记得还有人往回带过烧机油的日本摩托车。但出国人员的这种优越感很快就没了。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们在国外超市里看到的白色家电,越来越多的是中国制造,甚至很多国内品牌,我们都是在国外认识的,它们质优价廉,一步一步‘打败’了国外品牌。我印象中最开始到处可见的家电品牌是日本三洋,现在已经难觅身影,以其为代表,相当一批国外白色家电品牌被中国品牌取代了。”在宋敬武看来,中国制造业挺进全球的步伐,外国超市货架是最好的见证。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基础,宋敬武认为是徐徐敞开的国门:“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吸收其精华,改进自身生产工艺,利用广交会等平台,将中国产品推销出去。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利用进博会这样的大型商事平台,进口好产品和好技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是,虽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舞台上有重要的位置,但历经四届进博会,我们依然能从别国先进技术与优质产品中找到自身差距,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向人家学习,提升本国制造业的智慧程度,避免产业空心化。一国经济要强大,只有服务业是不够的,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

谈到制造业,日本是个绕不开的国家。用宋敬武的话说,虽然很多人认为日本有所谓“被耽误的20年”“消失的20年”,但在白色家电领域,日本仍有白色家电领域最高端的产品。而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全球最优质的产品仍然来自日本。这些东西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进博会不仅是让中国消费者享受世界发展成果的市场,更应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瞭望塔”。

见证中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市场

微信截图_20211104152350

△上世纪九十年代,肖钢在意大利出差。

“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4年,一次去了当时4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会儿我在人民银行工作,能有机会出国访问倍感兴奋,也十分珍惜,觉得这不仅给自己了解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的确是一个极大的‘福利待遇’。”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回忆,当时人们要做一套西装并不容易,而有出国任务的人员,都可以得到每人350元的制装费。揣着这笔钱,肖钢跑到北京红都服装店买了自己第一套西装。

“更为宝贵的是,每个出国人员还可以享受往回带三大件儿的指标,我当时就用这个指标购买了家里第一台电视机,这对当时每月只有几十元收入的我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了。”肖钢这样说。

几十年一晃过去,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已实现了全面小康,制造业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我们国家的大门也越开越大,百姓能轻松享受到全球好物,每年进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我的一个感觉是,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正在成为世界级市场。”肖钢说,这是可喜的变化。

那时在国外看什么都新鲜稀罕

微信截图_20211104152403

△1986年,王会生(左一)和同事在美国工作期间的合影。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国是在1986年,那时我还在水电部工作。我们到美国密歇根州去学习电力系统业务,为期两个月。当时实行伙食包干儿,学习之外,我们这12个人‘各自为战’,省吃俭用,为的就是省下钱来,回国买几个大件儿。”全国政协常委、国投集团原董事长王会生打开了话匣子。

在国外,王会生看什么都新鲜稀罕,可惜囊中羞涩。他说当时有个疑问,那就是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这么发达?想买啥买啥,想吃啥吃啥。

“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从牙缝里省出300多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我决定好钢用在刀刃上。我给父母买了一台半自动洗衣机,尽量减轻父母的家务强度。此外,我给自己的小家买了一台电冰箱、一台收录机,还给小孩儿买了一架电子琴。当我从出国人员服务部用板儿车拉走这些东西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富翁。”往事历历在目,但王会生的思绪显然没有停留在那个时刻。用他的话说,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民幸福。“这些年我们再出国,感觉什么东西我们国内都有,而且国内的东西物美价廉,供大于求,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品味这几十年的变化,我们由衷地感谢党,感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谢改革开放。”经过了几十年的观察比较,王会生这样说。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