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政协委员为何还要打个问号?

2021年11月16日 12:32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教育部在对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答复中明确提到,“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一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话题,一路冲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关注。

提及教育部的提案答复,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娟在接受人民政协网记者采访时坦言:“关于这方面的提案我连续提了两年,建言有了进一步的结果,非常高兴!”

001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娟

警惕!抑郁症日趋低龄化

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兴趣减退、失眠多梦、不愿出门、心悸心慌、压抑悲观……抑郁症轻则为“精神感冒”,重则堪称“精神癌症”,无论何种别称,这一常见的精神疾患都是“隐形杀手”。更让人担忧的是,抑郁症盯上了青少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李莉娟说,她提交这件提案的初衷来自于一次调研:一些地方在非正常死亡人数的统计中发现,有的青少年死亡是因抑郁症所致。“接触到抑郁症后,我发现有很多未成年患者就诊,最小的才13岁。实际上,对这些孩子的心理疾病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的,假如能提早干预,不至于走到自杀这一步。”

“青少年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新闻并不鲜见,这种严重心理疾病有向低龄化蔓延的趋势。”在李莉娟看来,当前全社会对成年人的抑郁症比较关注,但对青少年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重视不够。

身体健康不仅仅包括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但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对学生身高、体重、视力、牙齿等的筛查,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重视不够。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我们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及帮助手段是不够的。”在提案中,李莉娟建议加大对家长、教师的专业培训,以防因误诊、漏诊、延误治疗而发生悲剧;建议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定期开展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压力。

“没有心理健康就谈不上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李莉娟说。

002

孩子受伤的“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包容

相较于日益攀升的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抑郁症低就诊率现象明显。明知疾患却不就诊,讳疾忌医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病耻感、不好意思看病是一个重要原因。”李莉娟表示,国家已经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但有学生被查出抑郁症后,有些院校却出现了“畏惧心理”:他们害怕学生自杀,因此把孩子转入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医院的精神科去治疗。治疗成功之后,如果孩子想重新回归到社会和学校,过程其实很难。

除此之外,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病耻感”。李莉娟举了一个例子:网络上有个视频,妈妈得知自己女儿诊断为抑郁症后不停地抱怨和谩骂:“我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女孩跟在后面不停地哭,看完视频让人觉得非常心痛。”李莉娟说,孩子已经非常难受了,但母亲却觉得很丢人,而且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得病,更没有正视这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加压抑内心需求,不敢表达,直到病情严重,甚至导致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惨痛后果发生。”李莉娟担忧地说。

能预见到后果,就得究其原由。正如那位妈妈所言:孩子为什么会得心理疾病呢?李莉娟认为,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对孩子的评价更多地聚焦在学习成绩和考分上,标准过于单一。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知完善当中,因为得不到客观全面理性的评价,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再加上青春期的一些问题,就会感到很困惑、内心起冲突,这是出现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方面就是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要更好地包容。这两年,社会上开始逐步认识青少年抑郁症,但这还远远不够。”李莉娟建议,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应联合起来,有效应对孩子抑郁症问题,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到位。

此外,李莉娟还认为,目前,我们对于患抑郁症的孩子还缺乏一定的帮助渠道。“其实就是孩子有情绪,该找谁去发泄。应该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让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及时得到帮助。”

落地、落实、落细,才能真正让青少年受益

“国家有了政策,下一步,重在落实。”在李莉娟看来,筛查出抑郁症后该怎么做才是最关键的,落地、落实、落细,才能真正让青少年受益。

让李莉娟担忧的原因有来自各方的“病耻感”。她表示,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难免会有个别院校在落实上流于形式,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同样,有些家长也不愿意直面问题。

“我走过不少学校,包括高校,其实很多学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甚至建设了漂亮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中也不乏有形式没内容的设置,这是非常要命的。”李莉娟表示,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建得很漂亮,可到底能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从目前来看,是要打个问号的。

“当然,筛查出来以后不能往医院一送了之,应给孩子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和陪伴,全力为他们打通治疗以后回归社会的途径。”李莉娟对筛查出抑郁症的孩子的管理同样有着冷静思考。

“国家相关政策有了,其实还可以进一步精细化。当然,这也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我和其他政协委员会持续关注、持续推动。”李莉娟说。



       策划:李木元

主持:刘佳政

记者:付振强

摄像:汪凯

后期:宋宝刚 汪凯

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抑郁 学生 李莉 莉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