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山东高校助力融合科研——

探索乡村文化立体传播的新路径

2021年11月22日 15:37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师生到基层调研传统节日有关情况       朱宁波 摄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秋去冬来,鲁中山区天高云淡。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房干村负责人韩汝水每天都到村史馆转一圈,问问讲解员今天有多少人进馆,问问游客还有哪方面的需求和建议。

房干村不大,一共500多口人。早些年,村里人在老支书带领下,开山辟路、修桥治水,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腰包鼓起来的房干村乡亲,心里普遍有个愿望:把村庄的历史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把全村建成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2016年,一个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简称“山青院”)师生组成的调研组来到房干村。几个月时间的摸底过后,山青院调研组确定了努力方向,并与村里达成共识:以村史馆为依托,整合校地资源,探索乡村文化立体传播的新路径。

为40名村民拍摄口述影像纪录片、利用VR等技术打造房干数字博物馆、撰写房干村史料图书……几年来,山青院有上百位师生走进房干村蹲点,用先进的文化传播理念,助力小山村的文化传承。

韩汝水介绍,通过体系化运作,山青院将房干村的传统民俗资源进行升华,为村庄今后的持续发展积累了新动能。他举例说,因为山清水秀、环境好,济南很多市民会在周末到房干村转转。以前,游客到村史馆最多看20分钟,现在没有一小时根本出不来。这都是因为有了专业讲解员,并丰富了展陈内容。这背后的创意离不开山青院师生的努力。

房干村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的蝶变,是山青院过去5年探索的一个缩影。

为实现乡村文化立体传播,山青院走出一条“田野调查、研究转化、立体传播、赋能振兴”的新路。据了解,以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与传播”实验室为依托,山青院这几年先后在房干村、逯家岭村等20多个村落开展文化资源调查,获得超过10T的电子影像和文字数据,以及超过5000份的文献史料,并以此建立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

山青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介绍,数据库的建立,最终目的不是存储,而是转化。乡村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技术层面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多介质存储(影像、声音、文字数字化)、多功能检索和多领域使用。同时,院内师生将文化资源素材创造性转化为影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以适应立体化传播需求。最后,通过影像化传播、多维度传播、艺术化传播、赋能化传播等方式,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

为扩大齐鲁大地特色乡村的知名度,山青院近年来开展以“八个一工程”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服务。通过“一书、一图、一影、一音、一网、一号、一馆、一库”等项目建设,帮助村庄建立“音视图文”一体化、立体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在支持和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师生通过“蚯蚓田野”“齐鲁文脉”等自建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融媒文化传播作品,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近4年共创作文化纪录片100多部、融媒文稿100多篇。

红色舞台剧《星火》是山青院乡村文化资源艺术化创新传播的代表性成果。该剧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在山东广饶农村保护传承的史实为题材创作而成,融入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生动表现了红色革命传统与信仰的强大力量,在红色文化创新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方面效果显著,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产业兴旺,能倒逼地方强化对文化的重视。5年来,山青院帮助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制定了“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帮助济南市历城区相关部门完成了“老城墙”“淌豆寺”等文化保护方案、影像记录和史料挖掘整理等工作;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的“网络直播”“短视频培训”“推普扶贫”等文化传播实践,在服务和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实效。

山青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书明介绍,几年来,山青院逐步形成了“文化资源田野调查—梳理研究转化—音视图文立体化传播—文化赋能产业振兴”链条式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机制。实践证明,这一机制稳定、有效并可持续。“十四五”时期,山青院将继续倡导“把课堂开在田野上,把论文写到村庄里”,把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科研活动与田野调查、乡村文化传播衔接起来,为开展乡村文化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文化 乡村 传播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