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兴“三乡”话“振兴”

——青海省大通县聚力推进“三乡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2021年11月30日 14:34  |  作者:孙海玲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局”,也是脱贫攻坚后的一场“硬战”。如何打好这场“硬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答案是:实施“三乡工程”,让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今年初,在青海省西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西宁市在全省率先安排部署“三乡工程”,随后颁布30条措施,出炉重点任务清单,陆续推出各种支持政策,大通县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措施,一场如火如荼的“三乡工程”行动正在大通县的乡村大地上全面推进。

“实施‘三乡工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和制胜先手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刘波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民众的生活更美好,小日子更红火,解决的不仅是吃、住的问题,更是高质量生活的问题,所以,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高质量推进。”

可以说,实施“三乡工程”政策利好、时机独好、前景美好,圆梦恰逢其时。

  

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市民下乡


日前,大通县不少果蔬大棚、蔬菜基地人头攒动。在城关镇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内,本地黄瓜、辣椒、甘蓝、西兰花等蔬菜正值上市季节,游客们正在采摘新鲜果蔬,目前,日均采摘收入达1000元。

据悉,8月9日起,大通县文体旅游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市民下乡”活动,吸引市民到大通农村品尝特色美食、体验农耕文化、观赏民俗风情、购买土特产品等,带动乡村旅游经济消费。

依托多元的资源禀赋,大通县以“三县两新一屏障”为抓手,迎合市民消费和投资需求,注重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品牌和乡村旅游品牌,以提振消费为动力、以创新创业为驱动、以产业兴旺为引擎,多措并举有力推进“市民下乡”工程,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提升乡村旅游人气。

目前,全县创建“大通牦牛”等区域公用品牌6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1个,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打造东峡、窎沟等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创建乡村旅游接待点254家,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及当地农户增收。成功举办第十二届老爷山“六月六”花儿会和乡村旅游网络直播推介会。借助媒体宣传和赴重庆、武汉、郑州等城市宣传推介大通县特色旅游资源,依托省、市、县、融媒体和“山水大通旅游”公众号,大力宣传自然景观、特色人文资源、乡村生态旅游等发展成就,积极引导市民下乡,提升大通旅游知名度。

  

出台政策措施,鼓励能人回乡


“今年的马铃薯又丰收了!”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陈贵福喜上眉梢,“自从村里来了能人后,我们种蔬菜、马铃薯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

陈贵福口中的能人,是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村民保吉栋,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办企业、搞工程后,保吉栋决定回乡发展种植业,在村里办起了合作社,将村里240多户村民全部纳入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特色农作物。

“目前已经有景阳镇6个村的10个合作社加入了联合社,接下来,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增加收入。”保吉栋说,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销路已经不成问题,村民的年均纯收入也从原来的两三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七八万元。

随着全县“三乡工程”的持续推进,大通县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兴业、积极就业,不断健全和完善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创业用地、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通过积极引导市民下乡,充分激发乡村消费市场活力,不断鼓励能人回乡创业就业,促进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流入乡村,丰富乡村新业态,大力支持企业‘投资兴乡’,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大通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生福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吸引21名能人、7家企业下乡创业兴业,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个。

与此同时,选派118名乡村振兴第一书记、236名驻村工作队员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乡土人才拔尖计划,培养一批有潜力的致富带头人和乡土能人,鼓励他们走出大通、开阔眼界、大胆探索,带动农民致富。

  

加大招商力度,支持企业兴乡


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这一粒小小的粮食,以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的特点,扎根于高海拔地区,为农牧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生存能源。

在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路边,就有一座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坐落在园区内的青海可可西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青稞为原料,研发出青稞米、青稞麻花、青稞糌粑饼、青稞鲜面等系列产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青海可可西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海明说,截至目前,公司已经与朔北藏族乡、向化藏族乡的600余户农户签订了收购协议,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青稞,同时,还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仅仅是企业兴乡的一个缩影。

产业有发展,乡村才能振兴。“十四五”期间,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三乡工程”各项措施的支持下,下乡创业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富了起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乡村企业,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张生福介绍,当前,全县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0家,家庭农牧场380家,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89家,成立电商企业170家,其中设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50个。

乡村农业产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壮大,加快了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为企业家到乡村投资兴业夯实了基础。

随着大通县“三乡工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致富带头人回村创业,并将发展眼光投向城乡资源要素的融合,通过自身融入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模式创新的发展浪潮,使原有的城乡要素资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着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加快增收、农村加快繁荣。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乡村 大通 振兴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