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红色光影”中的时代印记

2021年12月13日 14:13  |  作者:奕品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红色光影——中国现代皮影研究专题展”展厅现场

“红色光影”即“红色皮影”,主要指的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皮影。它有别于传统皮影,是一种以写实手法进行改造的现代皮影影偶及现代皮影戏。这一时期的皮影戏以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文化政策和文艺方针为指导准则,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普及于20世纪40年代红色革命根据地,以冀东军分区和陕甘宁边区应用最为普遍。

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就推出了这样一个小型的展览——“红色光影——中国现代皮影研究专题展”,集中呈现了馆藏的一批珍贵 “红色皮影”,既是为了记录这一段时间内皮影戏发展的历史,亦是向先贤们致敬。该展也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红色”无疑是此次皮影展的关键词之一,这是中国现代皮影的主色调,该色彩契合于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党宣扬的文艺思想主调。“红色皮影”在20世纪40年代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展览的第一板块“转型之路”,即以文字、图片及文献的形式简要梳理了1919年至1980年中国现代皮影戏的滥觞、发展。1919年,李大钊根据朝鲜爱国故事改编的皮影戏《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可作为中国现代皮影戏的滥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皮影戏因其小巧、轻便,易于排练演出,也适于翻山越岭到大戏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巡演,是以成为文艺宣传的轻骑兵。新中国建立后,皮影戏经历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发展盛期,皮影戏工作者遵循全国戏曲工作的指示,在继承改编传统戏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新戏,新戏成为主流,是政策宣扬、表扬先进、塑造典型、揭露问题的有力武器。

展览的第二板块“红色影像”主要展示了现代皮影作品,分成皮影戏场景和头茬造型两部分。皮影戏场景题材基本以时间为线来布局。从题材内容上看,有表现土地革命、抗战时期的打土豪、参军、抗战及革命根据地的开荒等剧目;有表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剿匪、胜利解放等剧目;有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阅兵、抗美援朝、发展生产、制度建设等内容的剧目。

皮影头茬部分用近300个冀东头茬来展示现代皮影的特点。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艳介绍,“红色皮影”头茬造型相对于传统皮影改革较为明显。皮影完全脱离传统皮影技法,以写实的手法,采用驴皮和赛璐珞制作而成,有的单纯用皮绘制,有的直接画在赛璐珞上,有的则采用驴皮和赛璐珞结合的方式。此外,“红色皮影”包含各类不同身份的现代皮影人物头茬,每一类头茬都有许多不同的造型,相对于传统皮影,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美国、日本等外国兵及红军、八路军、国民党等军人造型,头饰帽饰具有时代性。这些现代皮影采用传统侧面构图,大多数皮影为五分脸,亦有少量3/4侧面造型者。头茬保留了传统皮影“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原则,从外形上基本能区分忠奸好坏;和传统皮影不同之处在于,在五官的处理上趋向写实,如嘴部不再是河北传统皮影以线为主的“个”字形嘴,而是有上下唇块面结构的写实的嘴部造型,裸露在外的牙齿造型也更为细致等。这一类皮影属于具有皮影雕刻功底的皮影艺人制作的革新皮影。

展览的第三板块“红色剧场”则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代皮影戏的剧场性,以文本、剧本实物和影像为主,梳理展示了现代皮影剧本、剧目、剧场演出、剧团及其发展概要。这一时间段的部分专业剧团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剧本部分则展出了民艺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现代皮影戏剧本。皮影剧本多为“手抄本”,也有石印和油印本。皮影戏分全本戏和单本折子戏,全本戏比较长,剧本多者达二三十本,现代剧相对短,以单本戏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选择了皮影戏中常演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新戏剧目,如《红灯记》《阿庆嫂》《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嫂》《兄妹开荒》等,大体上按照题材内容表现的时间为顺序,其中一部分是“样板戏”移植剧目,策展团队希望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这一时间段皮影戏表现的红色影像。

历经“文革”时期的没落,进入改革开放,皮影戏虽然逐步恢复,但现代戏基本以儿童剧和寓言故事等为主。“尽管留存于世的20世纪70年代前的‘红色皮影’数量较少,其造型相对于传统皮影显得造型单一、制作简单,但是‘红色皮影’的意义不在于其工艺,在于它作为一种历史符号带有的时代印记,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蕴含着的革新精神,它是先辈们推陈出新的实证。”黄艳说。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皮影戏 现代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