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百余件明清肖像画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

2021年12月13日 15:4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 郭海瑾)12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从中国美术馆藏、南京博物院藏作品中遴选出百余件(套)肖像画作品,以时间为序,分为明、清两个部分予以展出。

111

肖像画是记录人物的体貌,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一种绘画创作形式。中国的肖像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发展到明清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涌现出曾鲸、禹之鼎、徐璋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拓展了肖像画的题材、表现形式和创作技法。

古往今来,无问西东,肖像画都以直观而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和时代性映涵着艺术之于人性表达的独特、深刻和绝妙。

中国传统肖像画素以“助人伦,成教化”为主体功能。所谓“千古寂寥,披图可鉴”,于公者,礼祀表彰;于私者,家祭供养。从庙堂壁画到立轴手卷,丹青妙手们将古圣先贤、帝王名臣、家族尊长、高僧文士以及各类供养人的形象绘制其上,演化出独特的中国肖像画范式体系。

两晋之际,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数千年间被肖像创作者奉为圭臬。宋元时期,文人画大兴。随着宇宙意识和笔墨情趣的高标,“以逼肖为极则”的肖像写真逐渐成为匠人专擅技艺。及至明清,肖像画在人物画科日益式微的背景下异军突起,无论实践创作抑或理论总结,皆呈丰富活跃之态势,先后出现“江南法”“墨骨法”“白描法”“海西法”以及融西方写实技巧与中国写意笔墨于一体等诸多画法。内廷里、市井间、祠堂中,皇亲贵胄、百姓平民、文人雅士,肖像画尽得青睐,雅俗共赏。

传统肖像画于明清两代达到高峰自有缘由。时间上,千年传承此时己臻成熟,在人物品藻、画赞、相术乃至民间口诀的影响下,肖像画创作的认知思路、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皆呈定式。空间上,画家获得了迥异于本土图像体系之外的视觉经验,中西创作理念之间开始融通,遂催生出不同以往的整体风格样貌。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肖像画中体现的中西互鉴,是一个立足本土审美的吸收接纳过程。画家在文化态度上所持的从容与宽容、自觉与自信,让此过程“化西”而不“西化”,成为一次基于主动性文化选择的审美嬗变。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表示,“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是激发创新活力最直接的方法。对今天中国美术的创作与发展而言,明清肖像画“混同出新”的成功经验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也正是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主办“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的初心所在。

此次展览作品呈现了肖像画的不同形式、功能、技法,展现出中国明清时期肖像画发展的艺术成就。展览将展出至2022年1月16日(周一闭馆)。

222

《影像》 佚名 绢本设色 167cm×95cm 明代 中国美术馆藏

444

《赵德昌夫妇像》 任伯年  纸本设色 148.5cm×80cm  1885年  清代  中国美术馆藏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