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望海楼札记

美育,为民族向上奠基

2021年12月14日 17:06  |  作者:叶小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美育能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培养高尚情操,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专门强调,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缺少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孔夫子为什么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孔子《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各个方面都应当是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的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绘事后素”,立德修身。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立于礼”。《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今天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

“成于乐”。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更重要的是,《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和“仁”的产物。“兴于诗”“立于礼”当然重要,但“成”却在于“乐”。在今天看来,“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是在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安得天下尽欢颜”之“乐”。

人类对美育的认知是共通的。德国哲学家席勒说,“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他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席勒指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分裂开了。因此,他认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难得有须臾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当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了精神生活,人们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如果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空虚就是更严重、更危险、更沉重的空虚。

古今中外,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加强美育。美育能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培养高尚情操,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伟大的民族,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美育 民族 向上 创造 奠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