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卫星可以自己选照片了!​

华为云助力卫星进入“智能机”时代

2021年12月16日 10:21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近日,搭载“天算星座”计算平台的试验卫星“宝酝号”已在轨稳定运行。这意味着华为云“云边一体”方案正式在太空开展验证。

“天算星座”计划由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天仪研究院共同发起,通过对卫星智能化、服务化、开放化设计,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开放开源平台,为推动我国6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与过去的卫星不同,作为首批合作共建单位,华为云将边缘计算与卫星计算平台融合,使得卫星在太空中可同时调用边缘和中心云的资源并具备AI能力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意味着卫星进入“云原生时代”。测试数据表明,通过卫星与地面站协同推理,卫星计算精度提升了50%以上,回传数据量可减少90%。

这个改变简单可以理解成,当卫星有了华为云开源的云原生边缘计算平台KubeEdge之后,可以把卫星的所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卫星上构建相关环境,像手机一样装上各种各样的App,有些用于用户娱乐,有些用于科研实验。此时,卫星的智能性就会比传统的卫星更加突出,能力更强,作用更大。

长久以来,卫星应用往往面临着传输数据量大、应急响应时间长、升级困难三座大山。以卫星在洪水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为例,过去,受限于卫星上计算能力,无法直接分析高清图像,卫星需要将拍摄的高清图像回传到地面,在地面的数据中心中运用AI算法进行云层检测和水域分析。大量的无效图像数据(例如云雪覆盖超过50%、无水域地区等)的回传一方面浪费了通信带宽,另外一方面也增加了AI分析的工作量,造成应急响应时间的延长。

据统计,2020年后,全球在轨卫星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超过卫星通信所传输的数据量,迫切需要星上在轨计算来减少冗余数据传输和链路压力;同时,以遥感、应急、灾害预警为代表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在轨计算处理,提高响应时间和预测精度。

如今,在边缘计算平台的帮助下,卫星可以先通过AI算法对图片进行预处理,只传输有效数据到地面数据中心,降低数据传输压力。同时,联动华为云高精度AI算法和华为云云搜索服务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二次计算,完成水域提取、历史数据对比、监测报告生成等环节,实现应急响应时长从1天到1小时。此外,卫星边缘任务可按需更新,通过在轨AI推理,比较暴雨前后图片,可发现山体坍塌风险,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预警。

“天算星座”首席科学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尚广介绍,华为云“云边一体”方案在太空成功验证后,方案将批量部署在“天算星座”一期的6颗卫星中,预计2023年完成星座整体建设。“天算星座”建成后,将在太空中形成协同计算网络,未来有望更好地服务于应急通讯、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等,也将作为全球卫星网络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应对世界科技变革。

记者了解到,除了首次运用于卫星任务,华为云云原生边缘计算已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交通等多个领域,帮助解决道路拥堵、办公场地智能管理、施工精准化等问题。

例如,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已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路网中心投入使用的ETC龙门架系统。这套系统就是运用华为云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实现了2.7万套ETC门架系统的统一管理,支撑全国14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一张网”运行、“一盘棋”管理,使省界通行速度平均提升13%,高速收费业务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卫星 计算 边缘 进入 ai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