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辽宁:三个第一的丰收密码

2021年12月21日 15:24  |  作者:于险峰 张仁军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辽宁:三个第一的丰收密码

辽宁营口市水稻丰收后机械化收割的情景。 资料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发布的《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为3543.6千公顷(5315.4万亩),位居全国第14名;粮食总产量达到2538.7万吨(507.74亿斤),稳居全国第12名,全国粮食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单产水平为7164.4公斤/公顷(955斤/亩),位居全国第3名、粮食主产省第1名。辽宁省用占全国3%的播种面积生产了全国3.7%的粮食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2020年相比,辽宁粮食总产量增加40亿斤,占全国总增量的15%;总产量增加量位居全国第3名、粮食主产省第3名;增幅达到8.5%,位居全国第4名、粮食主产省第1名。粮食单产水平增加71斤/亩,增加量位居全国第1名;单产增幅达到8%,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名。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健介绍,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通过“稳面积、保质量、增投入、抓要害、强措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首次突破500亿斤大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辽宁新贡献。

  

压实责任 真金白银出实招


2021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就确定粮食播种面积任务5291万亩,粮食产量目标468亿斤以上,并且写进了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地。

省政府要求各地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县、乡、村,压实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责任。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付补贴资金,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夯实粮食丰产丰收基础。严格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在粮食生产关键时期,省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春耕生产现场会议、防灾减灾和秋粮生产视频会议、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大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陈健介绍,省农业农村厅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年初制定全省粮食稳产增产工作方案,在春耕备耕、春播生产、中期管理、秋收各环节,制定了春播生产、中后期田间管理、抗灾夺秋粮等20项具体措施,并先后派出省级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16个,督促指导各地抓实抓细关键措施。

辽宁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及时制定出台粮食生产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2.6亿元,涉及38个县;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8.5亿元,覆盖所有种粮农户;筹措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保护性耕作等农田建设保护资金及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补助资金53.4亿元,着力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兑付农机购置补贴6.5亿元,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20亿元,将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纳入保险范围并敞开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入预期。

全省共统筹安排粮食生产相关资金195.1亿元,有力地调动了基层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护黑土 向耕地要潜力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以保障粮食产能、恢复耕地地力、促进黑土耕地资源持续利用为核心,以治理黑土地“薄、瘦、硬”问题为导向,以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将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深松深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旱地、水田黑土地厚沃耕层培育技术模式,并建立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包片指导、示范引领、效果评价的推广机制,形成了效果明显、可复制、能落地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辽河模式”。

铁岭县镇西堡镇铁实农业种植业联合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秸秆还田、机械深松、轮作培肥等“辽河模式”7000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带动周边农户,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改善了黑土地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

经测产,该合作社实施地块较其他常规措施地块,玉米亩产平均增加80公斤以上。黑土地质量得到提高,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3%,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32厘米,农作物抗灾、防灾能力得到增强。

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辽河模式”实现了较大范围推广应用,在新民市、台安县、灯塔市、铁岭县等县(市)推广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辽河模式”110万亩以上,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30余个。

黑土地实现“三提两改”。一是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相当于亩均增加粮食产量50公斤以上;二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3%以上;三是畜禽粪污、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分别提升到75%、85%;四是土壤理化生物性状得到改善,旱地、水田耕层厚度分别达到30厘米以上和23厘米左右;五是产地环境得到改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辽宁省强化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开展责任目标考核,严守6902万亩耕地红线,省自然资源厅加强占补平衡管理,1—10月落实补充耕地39525亩,并全部做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认真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排查整治和“大棚房”问题“回头看”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制定出台《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50万亩,此外,克服财政紧张压力,省政府安排2亿元实施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110万亩。在17个典型黑土地区重点县实施有机肥还田280万亩。

  

科技支撑 提升土地产出率


秋收刚过,东港市前阳镇平安村的地丰家庭农场就开始进行翻地作业,将稻田秸秆全部还田。“今年种了5000多亩地,全部按照绿色高质高效的创建要求进行耕种,选用良种,实施全程机械化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我们的大米能卖到5元一斤,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地丰家庭农场主宋成军告诉记者。

今年东港市在全市水稻种植区域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创建工作,重点开展“三区”建设,建了1个百亩攻关试验区、10个千亩核心示范区、10个万亩辐射带动区。据沈阳农业大学、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联合测产数据情况看,千亩核心区平均单产584.65公斤,较全市2020年水稻平均亩产532.56公斤增长9.78%;万亩辐射带动区平均单产570公斤,较全市2020年水稻平均亩产532.56公斤增长7.03%。

在今年的粮食生产中,辽宁省注重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藏粮于技。制定发布水稻基质育苗等主推技术44项,落实全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8个,集成组装、示范推广水稻绿色优质节水栽培模式、玉米秸秆还田平作模式等标准化技术模式25套,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6000余万亩,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和91%,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秋收之前,省农业农村厅提前制定发布《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技术预案》《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建立农业防灾减灾协作机制,及时会商分析。发布《气象与农事信息》7期,印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和农业防范指导意见通知8个,落实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9700万元,兑付保险理赔资金6.7亿元,组织农民雨后抢排田间积水88.7万亩、雪前抢收作物376万亩。

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坚决落实胡春华副总理提出的“辽宁要守好东北地区南大门”的要求,认真做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制定8个专项技术方案,建立草地贪夜蛾2个监测阻击带和3个监测防控区,防治病虫草鼠害2.05亿亩次,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挽回粮食产量损失约48亿斤。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粮食 黑土 耕地 土地 全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