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让数字素养走进生活

2021年12月29日 10:44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作者:顾行发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以空间信息技术为例,人类利用近两百年时间才完成地理大发现,现今借助卫星对地观测手段,足不出户即可掌握地球瞬息变化。未来,面向深空、深海、深地,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触手将更快、更远、更强,这些都依赖于空间科学和技术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自主卫星应用,在部委和省级政府层面基本实现了工程化、业务化应用,但大多是依托国家事业单位及其运营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对于占用户比例90%以上的地方、企业和大众等用户的服务力度和深度不够,商业开发与社会服务严重滞后于卫星系统建设,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此外,卫星应用的高科技成果无法落地,科研与市场脱节严重。我国80%以上所属的商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遥感处理技术与软件等严重依赖国外,国家关于空间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未能有效形成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空间信息产业极易遭受类似高性能芯片的“卡脖子”威胁。

比如,当下,“双碳”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二氧化碳的连续监测、分析和评估已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2016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颗碳卫星(TanSat)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8年2月,中国科学家通过地球观测组织(GEO)年度大会,展示了中国碳卫星观测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标志着中国碳卫星将为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021年8月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这一里程碑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间定量监测能力,是国际上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该技术的国家。

在未来,遥感大数据可为碳达峰、碳中和赋能,发展基于卫星遥感的碳汇碳源监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技术,建立较为可靠、长时间序列的全球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管理和“双碳”规划。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社会的发展,数字素养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了有效参与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公众须具备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力。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我国的空间遥感事业迎来新时代机遇和使命。所以,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加速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和互联性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的背景下,认知和运用数据资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革命的基石,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经济时代,也必须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助力“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这一远景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数字 卫星 素养 空间 技术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