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百年同心路·与委员同访

三次被“永远开除党籍”,李济深为何与蒋介石决裂?

2021年12月29日 18:1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2月8日电(记者 张佳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龙圩区大坡镇料神村李济深故居的广场上,一群游客驻足凝视着眼前的李济深塑像——他腰束皮带,手扶佩剑,昂首挺胸,英姿勃发。

1

塑像下刻的一首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马叟知天命,谓吾贵可求。但今身许国,何必列王侯。”

这首诗有何特殊意义?在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百年同心路——与委员同访》节目中,梧州市政协委员、梧州市博物馆馆长吴培赩介绍,“这是李济深先生十五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说明他从少年起就立下了不求高官厚禄,愿为国家献身的宏愿。”

“当时正值1900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吴培赩说,“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形,李济深作为一个有志向的读书人,他有报效国家、解救民众于危难的思想,所以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独立的渴望。”

“全国陆军皆后学,两粤名将尽门生”

穿过李济深故居的门廊,中西合璧式的庭院别有洞天,墙上的老照片静静地诉说着历史沧桑。1901年,16岁的李济深考入梧州中西学堂,受爱国教师的影响,萌发了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还在保定军官学校 (后改为陆军大学)求学的李济深就和同学相约到上海,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广东北伐军。”吴培赩说,当时李济深被姚雨平派在司令部任作战参谋,指挥了很多战斗。“尤其是在宿州战斗的时候,他非常英勇。”

时值1912年初,李济深随部参加固镇、宿州和徐州战役。“在宿州,李济深所骑战马被流弹击中倒下,他被甩了下来,没有退缩,他毅然徒步投入战斗。所以当时北伐的一些将领,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都知晓李济深作战勇猛,指挥有力。”

2

梧州市政协委员、梧州市博物馆馆长吴培赩接受人民政协网记者采访(图右)

吴培赩表示,1914年李济深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当时很多听过李济深课的学员,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全国陆军皆后学”的说法由此而来。广东革命军二次北伐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还命李济深做军队指挥。

从1923年起,李济深历任粤军第一师师长,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等职,跟随孙中山先生东征西讨,积累了赫赫战功。1924年,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被任命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在吴培赩看来,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地方缺少援助人员,教资、物资不足,李济深时任西江善后督办,作为管理地方的重要官员,他统领大约广西、广东几十个县的军权、财权、政权,曾创办“西江陆海军讲武堂”,他把学堂里的学员、教官全部推荐过去,为黄埔军校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大批基层军事干部。“两粤名将尽门生”就是这段经历的写照。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李济深非常悲痛。同年,他倡议建造中山纪念堂。五年后,梧州城内建成了全国最早的一座中山纪念堂。

三次被蒋介石“开除党籍”,矢志不渝促进国家统一

登上故居狭窄的木板楼梯,纪念墙上一幅李济深摄于国民革命军北伐前的照片出现在眼前。

1926  年7 月9日,北伐誓师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就职典礼在广州东教场举行,李济深任誓师典礼总指挥。7月14日,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兼任北伐军后方留守总司令。吴培赩表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结束军阀混战,促进国家统一,是李济深的夙愿。“所以他倾力推动北伐的进行。”

3

期间,李济深指派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统率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所部在湖南战场、湖北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军精锐,攻克武昌后,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名震大江南北。

尽管如此,作为功高位重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却三次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党籍”。对此,吴培赩直言“导致这两个人渐行渐远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救国的思想之争、路线之争。”

“1929年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蒋桂战争,李济深先生致力于调停蒋桂矛盾。”吴培赩说,据了解,1929年2月,蒋介石以调停“湘案”的名义电邀李济深由广州北上南京。李济深反对中央以武力相压,主张和平解决,只身赴南京“鸿门宴”。“后来蒋介石以李济深伙同李宗仁 、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他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迫于舆论压力,蒋介石才释放李济深,恢复其国民党党籍。”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将坚持抗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剿共”。“这时李济深先生不认可蒋介石的理念。”吴培赩说,“不抗日反而打自己人,他认为蒋介石是‘假抗日,真内战,真独裁’!”

1933年,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公开表达了自己“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在我看来,这是李济深第一次以实际行动对抗蒋介石,自此以后两人渐行渐远。”同年11月,蒋介石再次将李济深“永远开除党籍”。

道不同,不相为谋。“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日,要求所有人不计前嫌地参加抗日,李济深这段时期在国民政府里面任职,例如担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大家都是为了共同抗日的目的。”

4

李济深在香港的家中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和中国共产党签订的《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吴培赩表示,李济深看透了蒋介石独裁专制统治的野心,坚决反对内战,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决裂”。“这不再是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之争,而是实现民族解放的理念之争。之后李济深便决定到香港组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

而在1947年5月,国民党中央以“有背党纪”“诋毁政府”的罪名,第三次将李济深“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

北上途中,写下“前进!前进!努力!努力!”

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决定解放战争进程的主动权开始转入共产党人的手中。

在香港,李济深加紧了建立统一的国民党民主派组织的筹备工作。

1948年1月1 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李济深作为民革主席发表了成立宣言。他认为,当务之急是争取国民党内部实力派投身到革命阵营中来,配合人民解放军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

当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各民主党派,李济深也倍感振奋。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团结四方?对此,吴培赩颇有感触:“彼时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已经是大势所趋的现实。在共同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下,中国共产党建立这种新的最广泛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的工作机制,让各民主党派合作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民主党派人士辗转到了解放区,看到人民当家作主,老百姓安居乐业,民主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得到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是能够领导新中国建设的,所以思想上有了更多改变,自觉地响应、拥护多党合作。”

5

李济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签到

1948年12月27日,载着李济深、彭泽民、柳亚子、朱蕴山、 茅盾、洪深等第三批北上民主人士的苏联货轮“阿尔丹”号从香港启航,目的地是旅顺军港。

在船上,熟人老友欢欣雀跃,共话未来。当1949年的元旦来临,同船的茅盾准备了一个大册子,请大家题字。年过花甲的李济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提笔写下了:

“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一件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同舟共济,恭喜恭喜,一心一意,来做一件大事。前进!前进!努力!努力!”

1949年2月25日,李济深和其他民主人士成功到达北平,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

那时,新中国的诞生就在眼前。


监制:谭明悦

策划:李木元

统筹:宋宝刚 康亮

记者:张佳琪

摄像:宋宝刚 汪凯

主持人:易欣

后期:余妍


编辑:易欣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