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科技热词彰显新时代的科技力量

2022年01月06日 09:46  |  作者:高志民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当“‘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三位太空‘出差’航天员……”这组科技热词出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2年新年贺词中,在2022年初,科技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今天,让我们一起盘点这些科技热词,仰望星空,让脚下的土地成为探索的征途,续写科技新时代的辉煌。

“祝融”探火

中国印迹,登上火星!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部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着陆,这让中国成为第二个在火星成功软着陆的国家。中国航天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历史性跨越,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国人的印迹。

火星素有“探测器坟场”之称,之前各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有一半左右都登陆失败。因为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之前的这段时间,要面临摩擦高温、复杂地形、平稳制动等多重严酷的考验。

“祝融号”依靠太阳能电池帆板产生的电能工作。携带的四片巨大的“蝴蝶形”太阳能电池帆板,能确保充足能量供应。遇到障碍时,“祝融号”的机身可以升降,六个车轮均独立驱动,多轮悬空的条件下依然能自由移动。在极端地形中,它还能实现“蠕动”“蟹行”和“踮脚”等复杂机械操作。

目前,“祝融号”已经完成了很多“科幻”任务:2021年5月22日,驶离着陆平台,踏上火星大地进行巡视探测,开启火星“探险之旅”。2021年8月15日,完成了既定的90个火星日的科学探测任务。2021年11月,我国与欧空局“火星快车”探测器进行通信测试并向地球传回数据,实现了太空“握手”……

按照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整体规划,2030年前后,中国将以火星探测为主线,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和木星系探测等任务。

“羲和”逐日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羲和”是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

2021年10月14日,以“羲和”命名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号”能够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作为中国卫星史上第一位太阳专属的“摄像师”,“羲和号”开创了多个“首次”——“羲和号”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羲和号”采用了国际首创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与传统卫星平台相比,“羲和号”卫星平台的指向精度、姿态稳定度均提高了2个数量级。同时,“羲和号”卫星还将在轨验证无线能源传输、舱间无线通信、舱间激光通信、原子鉴频太阳导航仪等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羲和号”高性能技术卫星平台在轨试验成功后,是世界上首次将磁悬浮技术在航天器上进行工程应用,将大幅提升我国空间观测技术水平。

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两个太阳探测计划:“羲和”和“夸父”。“羲和号”是发射太阳Hα光谱探测与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试验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现我国太阳探测破冰之旅。“夸父”计划是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

作为航天大国,中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恰逢其时。据悉,国家航天局将联合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发布首批太阳观测数据和技术验证成果,将对全世界科学家共享卫星数据,在国际太阳物理和空间物理研究中贡献中国力量。

“天和”遨游

2021年4月29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更宣告了中国开启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中国空间站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

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空间站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之后所有的舱段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叠加。

核心舱除含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还负担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从居住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

据介绍,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米。长度超过五层楼房,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不仅活动空间大,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得到更好保障。

空间站上还部署25个先进科学实验柜、舱外载荷安装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望远镜,提供空间科学实验条件,解决大规模空间应用问题。

中国空间站具备10年设计寿命,可长期在轨稳定运行。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我国将发射天和核心舱以及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生保、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7大关键技术验证,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太空“出差”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把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时代。

此前,首批进驻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圆满结束了为期90天的太空之旅,顺利返回地球。19年前,也是在10月16日,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完成中国人首次飞天壮举。

2022年1月1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遥远的太空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此,他们特意录下视频共同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指令长翟志刚在视频中说:“今天是2022年元旦,我们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上迎接新年的到来。祝大家新年快乐!”

王亚平说:“太空探索属于全人类、服务全人类。在新的一年,我们将为实现空间站建成目标而倍加努力、拼搏奋斗。”

叶光富说:“我们坚信,中国空间站的建成一定会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

这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跨年,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欢度元旦。根据计划,我国将在2022年正式建成空间站,具备长期连续载人驻留能力,航天员乘组也将实现在轨轮换。届时,中国人在太空迎新年、过春节将成为常态。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空间站 太阳 中国 火星 探测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