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委员建言

赵晓光委员: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跨界新业态

2022年01月07日 17:0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 康亮 陈姝延 易欣 王亦凡 贾元昌 王星星 赖仁杰)“目前,在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赵晓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跨界新业态初见端倪。

赵晓光1

赵晓光在研究时发现,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新产品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通常比较完整,但产品的展现形态、外形设计、用户体验感设计等,需要文化的助力。在她看来,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艺术家创意的展现,有了科技的强大支撑,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

此外,赵晓光还说,国内部分影视作品的特技拍摄、大场景集体项目的表演等,仅仅依靠人力无法完成,需要使用高端智能摄影器材、智能辅助设备。同时,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需要智能软件支持,互动游戏需要可穿戴装备等。她表示,现代科技能够赋予文化和艺术更多的展现手段和非凡效果,目前很多高端智能影视设备、软件仍然需从国外购买。

“近5年,北京市力促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园区,聚集了一批国内文化创意的优秀企业和人才,但目前尚缺乏承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基地,没有形成丰富的‘文化+品牌’资源。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文化发展、艺术创作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两个界别之间的交流比较少,科技与文化融合尚处于浅层次,融合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文创产业、虚拟现实应用、数字游戏等形式,缺少文化在科技中的具象体现,缺少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强力支撑。”赵晓光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科技与文化融合不够深入且缺乏交流。

赵晓光2

赵晓光建议,北京应大力培养“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懂科技、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培养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力度。例如:在文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中,增加现代科学技术课程,增加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设计、软件设计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课程。

“北京不仅是科技的高地,更是文化的高地,文化为科技产品变成市场畅销商品的助力功能凸显。”赵晓光说。

赵晓光还建议,需在“两区建设”框架下,加大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更要加强对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智能产品和软件产品设计、传感器产品设计等领域企业的支持。同时,北京应利用好城市副中心优质的文化、传媒资源,建立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基地,聚集高端人才和新业态企业,为北京市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产业提供多方面的产品设计、造型艺术等专业支持,形成“北京设计”的品牌效应。

“目前,在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赵晓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跨界新业态初见端倪。

赵晓光在研究时发现,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新产品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通常比较完整,但产品的展现形态、外形设计、用户体验感设计等,需要文化的助力。在她看来,在文化和艺术领域,艺术家创意的展现,有了科技的强大支撑,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

此外,赵晓光还说,国内部分影视作品的特技拍摄、大场景集体项目的表演等,仅仅依靠人力无法完成,需要使用高端智能摄影器材、智能辅助设备。同时,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需要智能软件支持,互动游戏需要可穿戴装备等。她表示,现代科技能够赋予文化和艺术更多的展现手段和非凡效果,目前很多高端智能影视设备、软件仍然需从国外购买。

“近5年,北京市力促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园区,聚集了一批国内文化创意的优秀企业和人才,但目前尚缺乏承载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基地,没有形成丰富的‘文化+品牌’资源。长期以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文化发展、艺术创作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两个界别之间的交流比较少,科技与文化融合尚处于浅层次,融合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文创产业、虚拟现实应用、数字游戏等形式,缺少文化在科技中的具象体现,缺少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强力支撑。”赵晓光认为,“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科技与文化融合不够深入且缺乏交流。

赵晓光建议,北京应大力培养“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懂科技、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大培养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力度。例如:在文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中,增加现代科学技术课程,增加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设计、软件设计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课程。

“北京不仅是科技的高地,更是文化的高地,文化为科技产品变成市场畅销商品的助力功能凸显。”赵晓光说。

赵晓光还建议,需在“两区建设”框架下,加大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支持力度,更要加强对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智能产品和软件产品设计、传感器产品设计等领域企业的支持。同时,北京应利用好城市副中心优质的文化、传媒资源,建立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基地,聚集高端人才和新业态企业,为北京市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产业提供多方面的产品设计、造型艺术等专业支持,形成“北京设计”的品牌效应。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文化 科技 融合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