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2地方政协全会扫描>实时新闻

被“意外”颠覆的传统

——算清通量账,恢复“太湖美”

2022年01月23日 02:2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23日电 江苏省政协委员 龚震  今年是我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的第五年。一年年的听报告、写提案、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分组讨论、大会发言,每一项规定动作,在每一年的新形势下都有新的着力点与兴奋点,但是最能牵动我心的还是每一年“抢话筒”的联组发言。

五年,我抢了五次“话筒”。

作为九三学社界别的委员,这五次,有小组安排的“话筒”发言人,也有坐在听众席上激情澎湃的“抢话筒”发言。作为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参政党,九三学社界别历年都被安排参加生态环保方面联组会议。今年,联组会议起初交给九三学社的主题是“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这是一次跨界研讨,是意外也是充满诱惑的挑战,政协委员本来就是既要有专长,也要具备通识。于是,我联想到许昆林代省长在苏州工作期间着力推动的“‘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认真准备在文化建设领域履职建言,当好这届政协期间的最后一次“发言人”角色。

没曾想,在与会前不久,九三学社又被调整到参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加有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联组会议。

意外之后的再次意外。

原先充分准备的材料没了“用武之地”,原先邀约的发言人有些需要“临阵换人”,我的发言也要“另起炉灶”。

好在,九三学社内有很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的联组发言又急速变道成了《建议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监控体系》。调研发现,“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大气环境质量网格化监测监控体系成效初显,环境质量取得显著改善,但要实现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还面临着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测管结合等方面的困难,部分地区和部门认为数据共享之后容易对其进行考核和问责,不愿意公开问题数据;并据此提出抓好数据质量管理、推进数据共享制度、大力推进测管结合、优化管理管控模式等意见建议。

1月21日下午,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包括我在内的12位委员代表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发言。小到垃圾分类,大到太湖治理,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让“美丽江苏”令人向往。

江苏省政协委员、河海大学太湖研究中心主任朱伟教授的发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朱教授说,“十四五”期间如何治理太湖,从水质、水量两个方面要算清通量账,进行通量管理是太湖治理刻不容缓的问题。

尤其,朱教授提到,太湖具有明显的“东清西浊”的水质结构。太湖80%的来水从西北部进入,90%以上都从东太湖太浦闸排出。因为太湖具有自我净化功能,在太湖水西进东出的过程中,太湖主要不可降解污染物之一的总磷从西北入湖时的0.15mg/L降低到东南部出湖时的0.05mg/L。而苏州的水源地处于太湖东南部,使用的都是“东清”的太湖水。80年代太湖水自西向东历时300天左右,而近些年降低到180天左右,西北的来水较快地到达东南会造成东南的水质变“浊”,因为太湖水由西向东循环过程的加快,使得自我净化难以很好实现。近几年东太湖的总磷有所上升,开始出现水华现象,与循环加快有一定的关系。

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

绝大部分人都惯性地认为,河湖流速加快,更多的清洁来水,将会净化河湖水质。但这点对太湖并不适用。太湖水的自净需要一定的周期,超越周期规律,取得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为了改善太湖水质,一直采用的是加大太湖水动力调度的措施。今年建成准备投用的“新孟河引水工程”规划引水量20亿方,太湖水的交换周期将会缩短到150天左右,如果这些“西水”都要“东排”,就会出现把“西浊”引向“东浊”的问题。而如果采用“西北小循环”的方式,则可以减少对东部水质的影响。

尊重太湖“东清西浊”现状,掌握太湖自净周期规律,才能确保苏州供水安全。作为来自苏州的委员,这是我在这次联组会上收获的一个颠覆性的认知。

充满意外、颠覆,恰恰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我们实事求是地调研,不局限于部门利益,不局限于主观臆断,才能在政协的平台上发出真知灼见。


编辑:罗文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