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首页>科技>资讯

最厚实的支撑

2022年02月07日 12:51  |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分享到: 

d8a907fbaad5c8f25e035e9eaced4beb

孩子终于在怀里沉沉睡去,三个月大的小身体裹在围巾里,胖嘟嘟的小脸露出包裹,让人喜欢又爱怜。

图片里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妈妈,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她叫崔颖璐。

对她来说,这只是她与孩子和科研共处的,哺乳期中习以为常的一个深夜。

崔颖璐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团队,2017年入职微生物所,是微生物所279名女性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

刚刚入职的时候,崔颖璐只有28岁,吴边老师也刚刚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回国1年,这是一个崭新的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团队。

经过几年的建设,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工业级工程菌株的计算设计,获得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工业化的率先突破。不仅设计了β-氨基酸这一类具备特殊生物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的最优合成途径,还借助人工智能计算手段,成功设计出一系列的β-氨基酸合成酶,并据此构建出能够高效合成β-氨基酸的工程菌株。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积极推进成果的落地转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建成千吨级的生产线,相关产品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0亿,有望在紫杉醇、度鲁特韦与马拉维若等抗癌与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从2017年开始,崔颖璐就开始在吴边老师指导下利用计算机蛋白质重设计技术着手“塑料降解酶全局结构重塑”以及“微生物氢胺化酶活性位点重塑”等项目的设计实验工作,怀胎十月依然坚守实验岗位。

2020年8月,临产前一天,崔颖璐将两篇文章稿件交给吴老师,她有些动情地说:“我放不下的科研,终于可以划一个逗号,我可以放心地去生孩子了。”

第二天,小宝宝便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刚刚好。

漫长的生命孕育,更漫长的科研工作的积淀,才会有这样令人激动的一个又一个成果。

也许,这正是青年女性科研人员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把自己的生命铸炼掰断,一部分给予实验室和没有时间节点的科研工作,一部分给予孩子和没有时间节点的家庭工作,并在这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饴。

宝宝3个月的时候,两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均已返回,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崔颖璐立刻投入到文章的修改中。

她的工作时间,以孩子的睡眠时间为半径画圈。

把一个成果背在身上,全身心去处理另一个成果,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2021年2月《ACS Catalysis》封面,4月《Nature Catalysis》封面,两篇重量级封面文章,凝聚着崔颖璐的努力和汗水,也凝聚着一个和谐向上团队背后强大的支撑,它们是对崔颖璐和吴边团队科研工作的极大肯定。

也是对青年一代拼搏奋发的最好注解。

84年前,30岁的方心芳先生远赴荷兰学习微生物菌种保藏鉴定,他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摇床”,第一次见识到先进的试管接种技术,他介绍了中国的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也将他在比利时和荷兰艰难收集到的100种菌种寄回国内。

那时的中国工业微生物,蹒跚起步,在落后中缓慢发展。

84年过去了,曾经大声呼吁“人民的需求就是方向”的不朽先驱也已经故去近30年,他倾尽一生为之奋斗的菌种保藏、发酵工业、酿造工业正在蓬勃发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学家在崭新的工业微生物领域接过代代传递的火炬,沿着他曾经指出的方向,不惧挑战,努力前行。

他们当中,有为众抱薪者,有以国为家者,有苦行探索者,有甘坐板凳者,有桃李不言者,有抱子求识者……

他们是我们最厚实的支撑,他们是我们值得依靠和信任的力量。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崔颖 颖璐 团队 支撑 微生物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