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这本书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22年02月09日 16:3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日,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的力作《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1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本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既是作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又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和生活的个人总结。作者在本书自序中坦言,在学习、成长、生活、工作的这三十六年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因好奇而接触,由时常阅读到逐步产生兴趣,由业余爱好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成长的思想学说,由学习研究的专业知识到融入实际生活的科学理论这样一个漫长的思想演变过程。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上编“循大道做小事建伟业”从自身事业经历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事业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下编“炼本领强素质成新人”依然是结合自身经历,探讨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培育时代新人等重大问题。作者紧密结合自身经历,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有引人入胜的描写,又有简明透彻的理论分析,使得本书读起来有与作者聊天的感觉。

问题导向是本书的鲜明特色,全书围绕诸多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阐述。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阐述问题,甚至有的标题就是一个问句。比如,本书导论的标题是“马克思主义能成为生活方式吗”,接下来的五个节标题是“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吗”、“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建设实践吗”、“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吗”、“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日常的实际工作吗”、“马克思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的现实可能性”。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作者对此有着深入思考,他在书中讲,科学认识问题,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望远镜和显微镜,把问题放到社会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研究,才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术研究需要研究群体的交流切磋,开阔眼界,碰撞思想火花。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作者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心得、阐述了作者个人的研究理论,还呈现了一个热爱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群像,他们相学共进,把马克思主义融入生活,成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准则。在书中第三章讲述了多管“闲事”的理论家的故事;第四章讲述陈先达、陈学明、郝凤、张志丹等学者先后发表文章,阐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生活方式”,呈现学者的共鸣与学界的共识;第八章第一节“大学者的小修养”讲述了作者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之间的学术交往故事,等等。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更是践行者,他们渊博精深的学识、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操守,让人心向往之。

全书贯穿着两条逻辑主线:一条是从理论研究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阐释,一条是从社会实践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的思考探讨,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相互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本色。书中理论阐释简明深刻,很多观点具有独到性。比如,作者在第五章中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鉴别,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察、反思,阐明马克思主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在第九章第一节“用‘历史合力论’解读人生”中,作者在全面分析了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之后认为,“历史合力论”也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个人的人生发展,与古人讲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是高深的,也是亲和的,马克思主义正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塑造着对社会风尚,逐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本书让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成为“日用而不知”的存在,值得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编辑:杨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作者 研究 理论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