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陈庆立:亲近孔子 研习孔子 学做君子——把孔子圣像请到我们村的思考

2022年02月17日 12:50  |  作者:陈庆立  |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分享到: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在孔子诞辰 2572 周年之际,一座大型石质孔子圣像矗立在梁山县沙窝李村孔子学堂广场。

一、 树君子风范,立君子品行

我们沙窝李村是梁山县城北 18 华里的一个行政村,几年来与邻村贾堌堆、大张连片治理,共同形成国家 4A 级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周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素有耕读文化、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息浓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历史渊源。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13 年建成了村级农耕文明博物馆(即沙窝李村博物馆,东厅名为“把根留住”,西厅名为“记住乡愁”),2019 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此设立“孔子学堂”,2020 年沙窝李书院落成揭牌。而今,再敬立孔子像于沙窝李书院前、村中金水湖畔。孔子像和书院交相辉映,显现出历史文化传承的厚重气象,在尊师重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中平添了文明、宁静、仁爱、神圣的氛围。

征途漫漫,任重道远,步履不停,奋斗不止。2000 多年前,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西方思想巨星出现的同一个时代,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山东,孔子诞生在钟灵毓秀的尼山。从此,这座山与一位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紧紧连在一起,成为文化的隽永象征、思想的巍峨殿堂,成为照亮和守望历朝历代中华儿女心灵的璀璨灯塔。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风俗者,天下之大事。”弘扬儒家思想,我老家梁山百姓可谓近水楼台、得天独厚。打我记事起,就知道我们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51 岁时,初仕中都宰,治所在今汶上西南和梁山东南一带。孔子上任一年,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 不闭户。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从此,这句话就一直萦绕在中华儿女的耳畔。绵延几千 年的中华历史告诉我们,孔子集诸多美德于一身,孔子的品格就是君子美好的 品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突出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孔子故里,在新时代担当着传承发展、再造辉煌的重要责任和特殊使命。

二、 学而知不足,思之得远虑

君子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学习,从来都是君子的底色。好学,恰恰是孔子最突出的特点。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他“入太庙,每事问”,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他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向郯子请教官名,晚年喜《易》,韦编三绝。他一向谦虚,但对自己的好学却充满自信。他这样描述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是终身学习的典范,“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学习融入生命的全过程,成为他生命持续成长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君子怀德。孔子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君子之德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无惧。“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对着年轻的弟子子夏坚定地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孔子 很重视勇德,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 公篇》),这个气概就是慷慨的气概,是刚毅的一种表现。孔子自己也讲“刚 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篇》),《中庸》也讲“发强刚毅”,所以《儒 行》里讲“刚毅有如此者”的,应该说还是传承了孔子的这种精神。

君子求道。正确的行动要有正确的思想,否则就会南辕北辙。道,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目标。“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孔子为道而生,终身追求,矢志不移。孔子所追求的道不是个人私利,而是天下大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忧心如焚,于是他高高扛起仁爱的大旗,奔走游说于诸侯列国。他想铸剑为犁,为天下黎民百姓建立一个礼乐和序的大同社会。“君子谋道不谋食。”执着坚持自己的理想,辞去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事的官职,背井离乡,怀揣理想和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几年间,游说国君大臣 70 余人,奔走辗转近 10 个诸侯国。

君子尚义。君子“义以为质”。义,是君子的本质。孔子把对待义与利的态度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不义得来的富与贵,孔子视为天上的“浮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义利观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 无义为盗。”君子认为道义是崇高的,君子把义放在第一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孔子自己也喜欢,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义利观,奠定了中国社会先义后利,“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 向。

君子有爱。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情感的枯竭,恰恰相反,而是情感的充盈和敏锐。孔子仁爱善良,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死的时候,“子哭之恸”,冉伯牛得了麻风病,孔子亲自去探视,他难过得不能自已。孔子是一个深深爱着学生的老师。“仲尼多爱”,孔子心里有大爱,是有情有爱的大丈夫。有大爱的人必有大恨。孔子爱憎分明,该发怒时就发怒。弟子冉求做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帮着季氏敛财,盘剥百姓。孔子知道后勃然大怒,当着众多学生的面怒斥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恪守忠恕之道,待人一向宽厚,但对于伤害民众利益的人和事决不容忍。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他也不能忍恕。

三、 落地沙窝李,儒学润人心

人无精神不立,家无精神不兴,国无精神不强。家风和家学的传承,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精神领域。敬立孔子像,办好沙窝李书院,使周边村民更加近距离地领略至圣先师的儒家精神,促使儒家文化在我们村落地生根,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泽润民心、引领风尚。

孔子圣像落地沙窝李村,得到了杜月野先生的热心相助,不但见证了他的义举、善心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也见证了他对乡村的深深眷恋和深厚感情。这尊孔子像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永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海内外联合赠送的第 53 尊,也是向我国乡村赠送的第一尊。塑像为青石材质,整尊像总高度为 4 米,其中像体高 2.9 米,像身底座前刻有孔子的生平介绍;像身底座左右两侧分别刻有孔子的思想主张,左侧为“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右侧为“温故而知新,习惯成自然”。师者,行不言之教,通过榜样的示范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君子之品格。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设计者以施礼瞬间的形态和神情塑造孔子,锤炼出平实、大方、温和、仁慈的孔子形象。塑像“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长髯垂胸,双手合于胸前,注视着远方,满怀慈爱,智者仁相,巍然山巅”,在开阔的眉宇间,写满了让人仰慕不已的朴素智慧;在深邃的目光里,更让人体悟到了良师、益友与内心的共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召力,好像在向人们讲述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展示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仰望着孔子塑像,缅怀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风,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

孔子像的落成将为本村乃至本乡、本县再添一重要文化地标,成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孔子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治国以教化为先。在孔子学堂前敬立孔子像,有利于周围乡邻百姓近距离瞻仰孔子圣容,感悟儒家思想,更有利于引导村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塑造尊师重教、敬天爱人的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调节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崇德向善、立德树人、修身齐家,从而扎下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本根。

四、 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征程万里,重任千钧。”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蕴育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着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铺染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底色。敬立孔子像,有助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我看来,虽然孔子已离去2000 多年,他仍像江河、山岳一样守护着中华大地。他像一块磁铁,弥漫着强力磁场,散发着人格魅力。他的光辉仍然照耀着中华大地,他的思想仍像滔滔江水一样滋润着中华儿女。“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家里有积财千万,有那么多的黄金白银,都不如好好读书。“幼而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学如秉烛夜行。”小孩子学习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年老了再学习就像举着蜡烛向前走路一样,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要强。

“以珠峰之高立其志,以黄海之深积其学,以松柏之节砺其品,以大地之厚养其德。”修君子之德,养浩然之气,成栋梁之才,对于推动村民崇德向善、传承国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育村民“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信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消费观,培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奋斗精神,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激励我们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航之际,更加斗志昂扬,坚定初心与使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当年所追求的“大同”,与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和担当一脉相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时代大潮中,当好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使者。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激发内生向上动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绚丽光彩,不断续写新的锦绣华章。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孔子 君子 精神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