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聚焦

当文化大展走进公共文化空间

2022年02月18日 10:29  |  作者:唐玮婕 杨柳  |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虎年春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书香满溢的“大书柜”——浦东图书馆因一场江南田野调查系列讲座而显得暖意融融:资深媒体人尔冬强在台上侃侃而谈,用“钱庄研究”这把特别的钥匙,为众多冒雨赶来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江南经济生活史的大门。

咫尺之外的一楼大厅里,尔冬强多年来“扎进”江南、踏访古镇收集而来的老牌匾、老帐本、老家具已被精心布置搭建成了“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系列:帐本里的江南——钱庄文献展”,通过数以百计的图像、实物资料,展现江南明清以来,成为水网相连、情感相系、商贸相通的经济共同体,还原最鲜活的江南文化记忆。

“钱庄里帐本的有趣之处就在于,透过它可以看到过去历史的细节,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做历史研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说一,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找到相关证据。”在尔冬强看来,繁盛的钱庄业,就是江南富庶、经济发达的象征,而寻找江南百业金融活动的源头,也为浦东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提供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

文化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当一个“烟火人间”的大展走进一座“温暖如春”的公共图书馆,穿行城市前世今生的江南文化就有了更多机会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深度的连接,从中或许也将生出更多的灵感与思考,为这座城市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用钥匙打开

江南经济生活史

江南经济的繁盛,是推动区域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系统梳理江南经济生活发展的脉络,无疑有助于把准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方向。

尔冬强启动田野调查,对江南经济生活史进行研究梳理,还得回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他在上海画报社当记者和编辑,多次环太湖骑行和徒步,完成了多部专辑报道,深入走访和拍摄了江南50多个古镇,与阮仪三教授合作,出版大型画册《江南古镇》。

一脚深深“扎进”江南后,10多年前,尔冬强又完成了一部《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以口述历史与视觉文献拍摄的形式,记录下朱家角形形色色人物背后的故事。“采访的人中,好几个过去是开钱庄,或是开米店的。”他发现,江南三百六十行,所有商业行为,包括货物的进、销、存和银钱流水,都在老帐本里有清晰明确的记录,而人们的交易结算,都与钱庄相关。

于是,钱庄“帐本”成了尔冬强解读江南文化,打开整个区域经济生活史的钥匙,“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叫做‘逢事设帐’,什么事情都要记在帐本上。如果要和别人合作,帐目更是要清楚,所谓‘亲兄弟明算帐’。几个人一起做生意,开销、进货、销货、有多少利润,一笔一笔都要记清楚,大家都要守这个规矩。到了年底,再遵照帐本,根据每个人的投资比例,投入的心血和精力详详细细地确定分红。不仅是生意上合作需要有帐本,家庭生活同样离不开记帐。柴米油盐、日常用度、建造房子、置办家产、红白喜事,这些都需要记帐。”

翻开一本本浸润着历史印记的帐本,一些特别的记数符号,就如天书一样,携带着神秘的气息。

尔冬强向读者介绍,这种特别的记数符号叫苏州码子,也叫菜码、草码、商码、番仔码,是中国早期民间商业记帐计数符号。

要读懂江南老帐本,必须弄明白苏州码子的书写规律和组合规律。《容庚北平日记》《舒新城日记》《王乃誉日记》等诸多近现代人物日记中,都有苏州码子的使用情况,是很好的释读和研究的材料。

从点滴细节中

寻得历史脉络

在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看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尔冬强已经建立起自具特色的数据库,包括图像、音像方面的电子数据,图书、期刊、报纸、帐册、手稿之类的文献,还有堪称浩繁的实物收藏。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举办各种不同的展览。以江南文化而论,无论是江南民居、园林、庙宇、桥梁,还是江南饮食、服饰、民情风俗,都可以自如地举办起来。这次举办的“帐本里的江南——钱庄文献展”,就是他宏大数据库中的一个小角。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类金融组织的称谓。江南的钱庄,相当于山西的票号、南洋的批信局。古人交易需要交付银两时,如果随身携带,又重又不安全,这时就会依赖钱庄。通过钱庄印行的票据,就能在一定地域内实现货币兑换,为商业生活提供便利。尔冬强因此认为,繁盛的钱庄业,就是江南富庶、经济发达的象征。

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看到各种钱庄股票、支票的样式,股票、支票上包含的金融元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透过1946年钱庄在上海各街区的分布图,可以看出其与各街区居民数量、经济活动特点、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通过老牌匾、老帐本、老家具,仿佛就走进了昔日的钱庄……

尔冬强展示钱庄文献,并不只满足于停留在介绍器物层面,还力图深挖器物背后的背景信息,“帐本的有趣之处在于透过它可以看到过去历史的细节,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做历史研究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一说一,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找到相关证据。”

通过内容丰富的展品,观众可以了解到江南百姓日常生活与金融的联系,包括如何汇款、如何兑票,如何防伪,如何辨识各国金币重量呈色;透过世界各地华人侨汇给家人、亲友的凭据,了解百年前的中外经济联系;通过帐本明细,了解过去人们的吃穿用度情况;阅读人们在汇款的同时所附的信件,了解历史上的书信格式,体会那时的民情风俗。“传统与近代在上海是如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也能从中寻得脉络:钱庄在前近代中国就已存在,银行到近代才出现。在上海,钱庄与银行并非截然两分,而是相互补充,各得其所。

在展览中,观众也能看到上海与江南以及全国各地的金融联系。展览所呈现的上海与各地钱庄,便有宝丰隆、大亨、赓裕、金源、聚兴诚、谦泰、安裕、福康、元盛、振泰、泰来、福顺德、衍源、永昌、永庆、元成、源顺、志城、永生等。

加深我们

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钱庄文献展特意将两座浦东的钱庄资料放在突出位置。位于川沙中市街的宝丰隆钱庄,其墙门门头用线描的方式,被当作展览的主视觉标识。展览还展出了位于周浦北大街的永昌钱庄的民国年间支票。而它们就是今日浦东银行业、金融业的历史前身。

眺望未来,浦东正在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全力冲刺;回望过去,本身浦东就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银钱业”“钱庄业”方面有丰沛的历史史料可供研究,早期的“汇兑”“拆借”等金融行为都在这里发生过。

“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尔冬强自己其实有着深刻的浦东情结。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航拍浦东大地——那时没有无人机,只能挂在直升机舱门上拍:“早期拍摄的资料中,陆家嘴只有矮房子,边上是一片油菜花田;后来,这里有了东方明珠,建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整个区域不断以爆炸式的速度迅猛发展……这不仅仅是上海的奇迹,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奇迹。”一路见证着“平地起高楼”,尔冬强决定把对标国际金融中心的“钱庄文献展”带到浦东。

熊月之在展览的序言中这样写道:“钱庄文献所展示的生活,都是业已逝去的历史。今人进行金融活动,无论是汇款、取款、储蓄、借贷还是购买股票,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都可以解决,早已与钱庄无关。但是,钱庄及其所关联的历史,毕竟是我们曾经的存在。通过这些文献,又将我们与那段已经逝去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我们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系列:帐本里的江南——钱庄文献展”在浦东图书馆的呈现,将一直持续至3月。

在金泽带来“药房文献展”和“米号文献展”、在黎里带来“画店文献展”,在浦东带来“钱庄文献展”……近年来,尔冬强的江南田野调查逐渐开花结果。“我目前的想法就是力争把消失的历史场景进行物理重建,依靠图像学、文献学的资料加上历史的遗物去尽可能还原那时的江南生活,”他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举办一个完整的江南田野调查大展:“立足长三角,我们要展望未来,就要梳理过去,了解江南经济文化生活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文化浸润

为城市注入创造力

虎年春节前,尔冬强为了布展在浦东图书馆足足呆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在他的眼里,这里就是一个“温暖的‘读书地方’”。

2010年10月,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浦东图书馆正式开放。11年后,在数字化阅读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座图书馆依然是人们愿意经常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一读书的“大书柜”。疫情前,日均入馆读者超1万人次,馆内各个阅览室3000余个座位“一座难求”。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每天有近5000名读者通过预约进馆。迈入浦东图书馆的大门,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透亮的落地窗,层层叠叠的书架,一排排长书桌前,是埋头看书、学习的读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宁静,听得见书页翻动的声音。

不光是阅读,浦东图书馆开馆至今,大大小小的读者互动、文化展览、文艺活动等接连上演,不断有文化大咖来此做客为读者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讲座,碰撞出无数的思想火花。每一天都有来自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读者走进“大书柜”,接受书香的熏陶、文化的浸润;在线上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读者,则来自全国各地。

此次“钱庄文献展”走进公共文化空间,正是浦东图书馆11年持续致力于打造精神家园的一个具象缩影。文化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当一个又一个重磅大展走进公共文化空间,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映射出的无疑是一座城市软实力构筑的强大基座。浸润其中的人们或许也能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灵感,为这座城市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在浦东图书馆公众号征集的微留言中,馆长曹忠经常会看到读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留言的读者,有为理想而努力的学子、有为前程而奋进的青年、也有为充盈家庭而学习的妇人、为丰富晚年而阅读的老者。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图书馆相遇,曹忠希望图书馆能够给这些人带来温暖,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各取所需,最后再回报社会。

一个城区的图书馆,靠什么保持吸引力,人们何以愿意把时间和心灵安放在这里?“以人为本,将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和馆员的精神家园,我们用11年耕耘,将这句话变成了现实。”曹忠说,“这个时代,是做图书馆最好的时代。”

编辑:马嘉悦

关键词:江南 文化 图书馆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