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冬奥蓝”如何绘就?

2022年02月25日 10:41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华全媒+·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867361)-20220225101200

蓝天下,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参加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 新华社发

2月20日,2022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半个多月来,除了谷爱凌的空中绝技、苏翊鸣的高光时刻以及隋文静、韩聪的优美舞姿等让人印象深刻外,北京蔚蓝的天空也把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的表现衬托得更加精彩纷呈,使很多人都表示“难对冬奥会说再见”。

“‘北京蓝’成为冬奥会亮丽底色,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和‘天帮忙’。”2月18日,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表示。

“冬奥蓝”:会期的亮丽底色

冬季取暖、气象扩散条件一般、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实际上,每年的秋冬季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场硬仗。

据生态环境部春节前夕发布的预测显示,2月上半月,全国整体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华北、华东和华南局地、川渝地区、陕西关中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

如何保障冬奥期间的空气质量?

张大伟表示,赛事期间精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生态环境部会同北京、河北等8省(区、市)统筹赛事期间经济社会平稳运行、能源供给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对部分污染重、排放量大、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和车辆采取了临时性管控,措施精准到具体企业、具体工艺、具体设备和具体车辆。

早在春节前夕,1月24日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冬奥期间对不同的排放源要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措施,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尤其是涉及民生、能源供应、居民取暖、疫情防控等运行,要予以充分保障。

“北京冬奥会正值春节期间,部分企业放假停工,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水平大幅下降,交通流量明显降低。综合评估显示,区域内污染物排放减少三成以上,进一步助推了空气质量改善。”张大伟说。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及周边8省(区、市)严格实施烟花爆竹禁售禁燃禁放,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新过节,取得良好效果。区域内,除夕、初一、初五和十五等重点时段均未出现污染高值,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与去年春节同期相比下降80%以上,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除了人努力之外,“老天”也比较帮忙。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赛事期间北京市冷空气活动较频繁,与历史同期相比,气压和风速偏高,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偏低。特别是开幕式前后,北京、张家口等城市持续受到偏北冷空气影响,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污染物浓度下降。”张大伟说。

监测数据显示,2月4日至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更是低至5微克/立方米。

“平时蓝”:已是常客

空气质量的改善绝非一日之功。

“冬奥会期间的良好空气质量,充分体现了多年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克难的成效。”张大伟说。

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大气污染治本措施,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的确,不仅仅在冬奥会期间,蓝天也早已是常客。

此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2021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上发布的《大气中国2021: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整体空气质量实现七连升,“达标”成主旋律,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成绩亮眼。

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质量已连续七年显著改善,2020年全国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整体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也增至202个。其中,2020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降至33μg/m3,首次迈入中国国家标准达标线,近年来有抬头趋势的臭氧在2020年实现了年评价浓度首次同比下降。

以北京为例,从2013年到2021年,北京市PM2.5的浓度已经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3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已经从当初的58天下降到了8天,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在当时的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得益于重视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和科学支撑的组合拳。

报告显示,2020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56.8%,煤电装机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同时,煤电超低排放总装机容量达到了88%。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成绩,生态环境部门也持续加压,一刻不敢放松。

生态环境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力推进。全国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区完成散煤治理约420万户。推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坚,臭氧浓度上升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尤其是“十四五”以来,为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

“我们要求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特别是要严格落实能耗双控、产能置换、污染物区域消减、煤炭减量替代这几项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整改。”生态环境部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更多‘蓝天’,意味着对公众健康多一份保护。”付璐说。

“蓝天常在”:将不再是梦想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偏高,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环境容量降低,空气质量还会有所波动,需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北京蓝’常在、‘中国蓝’常在。”张大伟说。

吴险峰表示,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这几个难点:PM2.5浓度仍然处在高位、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还是会经常出现影响老百姓身体健康;重点地区臭氧浓度在夏季还有缓慢升高的趋势。

吴险峰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对今后如何打好污染天气攻坚战作了介绍,并表示要切切实实解决老百姓的“心肺之患”。

“第一是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歼灭战。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重污染天数的比例降到1%以内。主要的措施还是要坚持标本兼治,除了结构性的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调整优化,还有治标措施;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把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下来,臭氧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吴险峰说。

吴险峰提到要深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着车、油、路统筹来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车方面要推广新能源车和电动车;油的管理重点会关注黑加油站、非标油,形成部门联动的机制来进行打击。除此之外,我们会关注路的调整、运输结构的调整,要把更多的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转向铁路、转向水路,还要转向新能源车、转向管廊等清洁运输方式。”

报告也显示,我国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需要多部门统筹协作。当前,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依然处于高位平台期,煤电新增核准控制不严;去产能工作进展迅速,但钢铁、水泥等行业产量仍在增长;过去三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进展低于预期。

付璐建议,“十四五”期间,应尽快建立多部门、多行业对空气与气候协同治理的共识、形成中长期各规划之间的协同,结构调整应采取总量控制与措施灵活并重的策略。有条件的城市,应通过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种政策分析手段,识别能够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措施组合,优化减排路径。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4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

关键词:冬奥蓝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