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从“哭着探访”到“笑着服务”

——一位公益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2022年03月01日 09:42  |  作者:赵媛 本报记者 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刘颖帮患者家庭登记资料

刘颖帮患者家庭登记资料

初识刘颖是因为一个视频。画面中,她和妹妹刘霜正行走在四川雅安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悬崖古道上。

“云上古路村,天边骡马道。”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入口处,一条沿悬崖绝壁开凿的骡马道呈Z字形盘旋而上,长3公里、宽度约1米,从山脚公路边一直延伸到村里。

路途艰险,耳边是呼呼的风声。攀爬不足百米,姐妹俩双腿便像灌了铅一样沉,制氧机从一人扛到两人抬,好似越来越重地压着脚步,但随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她们脸上始终洋溢着阳光的笑容。

“第一次来时,这段路让人胆战心惊。走过了一弯又一弯,不知走了多久才到达目的地。”刘颖说,山高路远,为了让村里的尘肺病三期患者申其彬尽快用上制氧机,她向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申请了加急审批和加急邮递。一个月时间里,姐妹俩在这条陡峭的骡马道上往来了3次。

从一线天到癞子坪,再到斑鸠嘴,历经4小多小时攀爬,刘颖和同行的志愿者终于抵达,将“大爱清尘”捐赠的制氧机交到申其彬手中。加水、通电、开机……这款最新型的机器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不到10分钟申其彬自己便操作自如。

“我们一直在关注尘肺病人,也在开展助学公益活动,现在全市还有28个受助学生。”刘颖说,探访时,她一直告诉自己和同行伙伴不要表现得很沉重,要带着好心情去服务,给患者带去希望和力量,“告诉他们一些治疗和康复的信息,提供医疗、生活救助,这些都是好事情。”

这是刘颖做志愿者多年来得出的经验,从最开始“哭着探访”到现在“笑着服务”,她已然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公益践行者。

刘颖清楚地记得,读大专时自己曾收到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800元助学款。“我们素不相识,他/她却愿意捐钱帮助我。尽管至今没能找到帮助过我的好心人,但我把这份希望延续了下来。它就像一座灯塔,一直在照亮我,让我感到很温暖、很舒服,也想去照亮更多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刘颖就赶到了灾区,“眼看别人都要去参加救援,我也硬跟着上了车,没跟家里人说”。到了灾区,地震后的惨烈景象让她终生难忘,那是她第一次参与救助志愿服务工作。

2013年4月,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面对家门口的天灾,刘颖不仅把打工几年来积攒的两万余元悉数捐出,更是辞职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刚开始在体育馆做大锅饭,后来也参与一些协调工作,到各受灾区开展活动。

“每一天都充满干劲。”刘颖说,此后的两年时间,她继续在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平台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系统学习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积累了更多公益项目的实践经验,并考取成为社会服务专项志愿者,随即成立了雅安市爱心零距离志愿者协会。

2018年,刘颖加入“大爱清尘”,成为四川工作区的志愿者,帮扶患有尘肺病的农民工。最初探访时,她经常是还没走出患者家门,自己就开始哭,“太难过了,那么年轻的生命”;有时资料还没收齐,患者就已经离世,那种痛好几天都缓不过来。现在,每一次探访她都提前做好计划,越来越有经验,也越来越顽强和自信,成为当地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刘颖的带动下,妹妹刘霜也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

“自小在农村长大,家庭条件艰苦,特别憧憬上大学,但家里两个孩子供不起,高二就没上,转去职业学校,比较遗憾没有上大学。”说起做公益这件事,刘颖坦言,“我更明白这种困境中的孩子更需要什么,只有帮助他们坚持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2022年公司年会上,刘颖和几个同事集中给尘肺家庭的孩子捐款一万元。“我想尽可能帮他们,也希望影响更多人加入进来”。做志愿者工作以来,她陆续帮助了28个孩子。

听闻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孩子现在成了青年企业家,又去做公益帮助更多的人,刘颖欣慰极了:“ 灯塔对于飘荡在浩茫大海的夜归人来说,不仅意味着方向,更是代表着温暖和希望。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公益路上的一座灯塔。”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刘颖 公益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