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资讯

教师:要“轻松”便要“懂得”

2022年03月02日 10:27  |  作者:钱守望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提高学校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在校内能够学得会、学得巧、学得好、学得足、学得透。这样便要求教师要读懂政策、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政策。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学校在“双减”工作中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切实增强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使命感光荣感,激励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贡献智慧和力量。

课后服务实际上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做好看护、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基础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等活动。为学校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提供专业支持与智力服务,促使孩子的学习和时间在校内得到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让课后服务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从源头上遏制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

学校要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争取家长积极支持学校做好“双减”有关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合力。

读懂学生。“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国家有关文件其实讲得很清楚,比如“数学课标”中谈到,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还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新的数学课程里,都被看得非常重要。要“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这些话提示我们,教师要读懂学生的特点、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需要、读懂学生的思路、读懂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情感。

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小学阶段是“储备能量”“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阶段,不要“用力过猛”,重在“大脑的开发”而不是“大脑的过度使用”。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

把学生当成朋友时,你正在走向成功;和学生成为朋友时,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时,你才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读懂教材。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路不熟要走好多冤枉路。教材不熟要做好多无用功。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体说来,教材是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教师教授学科知识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作为联结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材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单纯地传递“学什么”,还承载着表现“怎样学”的任务。

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必须量力而行,符合本人和本地实际。

读懂课堂。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每一节课上好,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学会、学足学好。学习兴趣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会提升,学生就会享受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教室”就是一付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最好的教育风景在教室,要缔造“完美教室”首先要缔造“完美课堂”。课堂40分钟应该是学生思考、分享和互动的40分钟。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会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会让学生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发挥最大的潜能。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学生的发展不能等待。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把智慧表现出来,而不仅仅把知识装在脑子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舞台,是一个智慧生成的地方,是一个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场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一个享受成长幸福的场所。好课应该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应该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要老师们心中有理想、有追求,我想,“双减”背景下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精彩,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灵性,一定会看到孩子们在温馨的教室里“一路花开”的美丽景象。

(作者系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为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部副主任)

编辑:黄文兵

关键词:学生 读懂 教师 学习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