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双碳中国 能源担当>智库>智库

王遥:“双碳”目标将带来大量投资机会 应防范为盲目追求“绿色”而脱离发展实际的新生风险

2022年03月03日 16:31 | 来源:财联社
分享到: 

财联社12月17日北京电 (记者 姜樊),2021以来,“双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词”。而“双碳”目标的推进将是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是我国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以及深层次地、结构性地调整与变革。

展望未来,中国的绿色转型之路将蕴含哪些投资机遇?同时应当防范哪些风险?对此,财联社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王遥预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需投资额约为14.2万亿元,这给金融机构带来大量投资机会;对于各地而言,基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将呈现新的发展路径,西部及北部地区可能将因为可再生能源的突出优势而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不过,王遥同时指出,转型风险将是绿色转型中最集中的风险,要防范为盲目追求“绿色”,而脱离发展实际的新生风险。“棕色产业”进行低碳转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稳妥有序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长期看碳价格将持续上涨

今年7月份,我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而随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的临近,近一个月来重点排放企业交易意愿明显上升,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上月增加65%,挂牌协议交易日均成交量较上月上涨163%,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上升。但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则从开市时的50多元跌至了当前的40多元。

王遥认为,自首笔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配额价格在合理的区间波动。从目前来看,我国碳市场运行尚处起步阶段,短期表现并不足以反映其潜力。

“现阶段,碳配额的价格主要是由受减排控制目标影响的配额分配额度、配额分配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所决定。但长期来看,全国碳市场成本将逐步走高,碳价会逐步走高。”王遥表示,但目前全国碳市场对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分别做出了10%和30%的限制,即对碳价波动范围做出限制,因此碳价还是会呈现较稳定的趋势。

王遥还认为,进一步增强全国碳市场活跃度,将成为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的重点。这需要稳步推进碳市场的扩容工作,在发电行业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纳入钢铁、建材等其他高排放行业,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增加交易量和活跃度。在稳定碳价的基础上,探索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研究制定推出碳期货等衍生产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提升和优化市场的有效性。

“同时还要明确关于合格投资机构和个人的具体规则,逐步允许金融机构、各类投资者参与交易,提升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王遥预计,明年应该会出台明确的关于合格投资机构的具体规则指引,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作为交易主体,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

“双碳”目标为金融机构带来发展新机遇

“双碳”目标将给我国经济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改变,这不仅仅是我国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发展,也对我国高碳行业如何转型升级、能源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也会带来大量的资金需求。

王遥指出,对金融机构来说,“双碳”目标的设立为其在新能源、新型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带来大量投资机会,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数据显示,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已经有大量资金进入绿色低碳投融资领域。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224.97亿元。同时,尚未有明确标准和统计制度的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绿色企业融资融券等领域投融资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在引导长期资金进入相关行业方面,王遥认为,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包括使用货币工具、财税政策、风险分担等相关激励措施,保障绿色低碳项目收益和降低风险。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根据绿色低碳项目周期长、收益稳定等特征,开发更多适合长期资金投资的绿色金融产品。

转型风险是绿色转型中最集中的风险

“转型风险是绿色转型过程中最集中的风险,其会分别向产业端、投资端等纬度传导,进而造成新的、更大的不稳定风险。”王遥认为,即便金融机构处在有利投资赛道,能够享受到“双碳”目标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一些传统行业如化石能源、地产、传统工业等行业可能面临着转型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应用环境压力测试、ESG评估等方法,对现有“棕色”资产进行合理分析、有效配置和风险管理。

王遥认为,除了要关注高碳产业的发展风险之外,也要防范为盲目追求“绿色”而脱离发展实际的新生风险,譬如对于高碳行业盲目的“一刀切”,其可能对社会稳定乃至债务风险方面形成新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锚定目标的同时仍要尊重经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本意。

“为煤炭、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投融资渠道,推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仍是未来我国实体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考验。”王遥认为,未来在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行补充,持续加强对绿色产业支持的同时,还需覆盖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领域,并辅以较高的信息披露与转型关键指标要求,引导和督促“棕色”领域的转型发展,加速全社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进程。

王遥认为,支持“棕色”产业转型需要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重点支持“棕色”行业的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金融机构还要提升防范与化解转型风险的能力。

有观点认为,减碳可能将导致短期内能源价格上涨,从而对通胀形成压力。在王遥看来,减碳行动确实会对能源价格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调整将向大宗商品传导进而引发价格上涨,但价格上涨同时受到政策调控等其他因素影响。预计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多重协调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仍然是稳定的。

但她也同时强调说,要防止不必要的恐慌,警惕出现由于“人为一刀切”导致的供需平衡的破坏。

建议监管部门加快推动信息披露政策出台

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监管政策与之相配合。王遥认为,目前我国信息披露的制度还尚处在搭建过程中。未来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逐步推进中,预计人民银行与相关监管部门会加快推动健全、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政策出台,并在指引中对关键指标进行细化,为金融机构与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更加详细的准则框架,强化整个市场的碳减排相关信息披露能力建设。

当前,信息披露规则的制定已势在必行。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金融机构对于碳减排项目进行碳减排数据核算,同时金融机构也要透明、真实地开展信息披露。但从实际操作来看,相关的流程和方法学尚未明确,因此,她预计人民银行将在未来推出碳减排数据核算相关的操作指南和准则,对市场给出更为清晰的指示。

此外,王遥还认为,应推动“双碳”总体目标的压力传导机制,即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以双碳目标为驱使的联合行动机制。而压力传导机制最关键的是形成不同领域、不同主体自觉践行低碳发展的微观力量。

具体而言,压力传导机制要以“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为基,即建立从全国到地方的传导,基于地方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分解目标。要形成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为总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低碳科技等多维度互相支撑的分解实践。同时要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企业创新实践,金融稳妥发力,全民自觉行动的多主体参与。


编辑:罗文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