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守望华夏 使命担当>人物故事

把热血真情融入保护绿水青山的大爱情怀——记华夏董氏实业集团董事长董配永

2022年03月03日 20:51 | 作者:高晶 耿海 刘万钧 | 来源:经济网
分享到: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11月30日,“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华夏董氏实业集团董事长董配永光荣受奖,并代表获奖者发言。他在发言中说: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不仅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福祉所在。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够为保护绿水青山倾注满腔热血、献出一片真情,感到无比自豪!

1

为吕家营村环保建设捐赠1000万元

奖牌金光闪烁,发言感人肺腑,掌声充满期许……

消息传来,初闻万分惊喜,再想十分欣慰,细思一片坦然。“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六部门联合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承办的。可谓规格很高,参与面广,竞争者众,评选严格。

董配永能在强手如林中斩关夺隘、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令人惊喜;董事长董配永几十年如一日钟爱环保,自觉担当,倾囊奉献,贡献卓著,获此殊荣值得欣慰。近些年来,董配永关注更多是资源与环境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不但有理论上的学习思考,更有行动上的不懈努力和巨大付出。一个民营企业家能有这样的资源忧患意识、节能环保理念、公益慈善情怀和产业报国思想,实属难能可贵,理应得到褒扬,以期教育引领社会上更多的单位和个人自觉投身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事业中来。

深远的忧患意识——让垃圾变资源的探索者

董配永对于资源环境的忧患,是基于国情和对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考量。在他的一本学习笔记上,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占有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却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尽管这些数据来源渠道不同、统计口径各异,但总体差别不大。

2

集团绥棱县天华农场人工收割有机小麦

思忧忧不至,忘患患必生。在董配永看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个水平还会继续下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源能源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而我们未来的危机很可能就出在这上。应该未雨绸缪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化利用,让垃圾最大限度地变成财富,以此减少原生资源开发,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这样的中国才是发展可持续、后顾无忧患的。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垃圾里面,确实有好多可再生、能利用、有价值的“宝贝”——这是董配永经过多年实践得出来的结论。

翻检垃圾桶。出于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好多年前董配永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为此,他多次带领集团办公室人员到北京东城、朝阳等区走街串巷,夏天忍着熏心刺鼻的恶臭查看垃圾桶,仔细翻拣查看里边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一看,让他看清了并非“垃圾桶里净垃圾”,而是“垃圾桶里有资源”。因为这里的塑料瓶、塑料袋、纸制品、破旧衣物,以及垃圾桶旁边的沙发、床垫、家具等大件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复用或者加工再利用的,就连人们觉得最没用的餐厨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做生物有机肥料的。

盯住中转站。在集团北京总部金隆基大厦附近有一个区域性垃圾中转站,每天都有大量生活垃圾、大件垃圾汇集在这里,再经过铲车碾压砸碎后运走填埋或焚烧。2016年初,董配永发现后觉得这样太可惜了,就和环卫人员商定,派出8名员工到中转站,分两班进行分类回收,回收后的物品运往集团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行资源化处理。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从这个中转站抢救出塑料、泡沫、木柴、合成板材、废弃电器、沙发、桌椅板凳等物品500多车。

进驻拆迁工地。前几年北京东城区隆福医院一栋二层小楼正在拆除,经过协商,董配永和单位员工一起,抢在建筑垃圾运走扔掉之前进驻现场,拽钢筋、捡砖头、扒石板,把有用的东西分拣出来。他还拿起锤子把大块水泥凿成碎块,分析里边各种原料的比例,研究粉碎后的用途。他对员工说,这些水泥块粉碎后用来打混凝土、制免烧砖、铺路基完全可以,当垃圾扔掉可是白瞎了。后来他选择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很大程度是受了这次现场调研的启示。

到城乡踏查调研。为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董配永几次到一些城市郊区或乡村踏查调研,对垃圾围城、围路、围河的现象有所了解,感触颇深。同时看到有用的东西就和大家一起动手捡回来。有一次在吉林双辽一个村头大土坑里就拣出来1370多个酒瓶子。

董配永介绍说:据统计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在4亿吨以上,不但产量与日俱增,而且其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事实证明,科技越发达,淘汰的物品越好;生活节奏越快,产生的垃圾越多;越是富裕的城市,垃圾“含金量”越高。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垃圾堆往往就是一座堆金积玉的“城市矿产。”这些垃圾处理得好就能变成财富,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造成资源流失、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空气,最后必将成为资源的“漏斗”和环境的“杀手”。

无私的奉献精神——垃圾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践行者

经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董配永加深了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也看到了垃圾堆里富含的正能量,从而坚定地走上了从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之路。——他确信这是解决垃圾诸多问题的第一关口、治本之策和正确出路。因为在他看来,“混放就是垃圾,分类就是资源”,源头分类可以促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而填埋、焚烧不仅浪费毁灭了资源,还污染环境、占用土地,二者均不可取。自2013年开始,董配永就自觉地在垃圾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之路上执着前行,砥砺奋进,并甘愿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北京社区垃圾回收利用模式。董配永实地调查发现,北京市区很多垃圾中转站对大到家具、家电、办公桌,小到塑料、板材、各种玻璃制品等堆积如山的“废品”资源化利用率很低,许多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被直接用铲车砸碎、拍扁,当成“废物”拉走填埋焚烧掉。集团为搞好垃圾资源化利用,自发组织380多名员工,相继进入北京东城、朝阳两个区5个街道9个社区进行源头分类回收,探索形成了“家中分袋投放、桶内分拣归类、车辆分装运输、园区分别加工”的“董氏四分法”模式。实践证明,这个模式便于操作,具有可复制性,并在今年五月份北京垃圾分类回收中得到借鉴。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贡献。2017年初,集团采取政府提供生产场地和办公用房,企业出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以“政企协同推进”的方式,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三间房乡开辟了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基地。现已接收处理建筑垃圾、装修垃圾800多万吨、生产免烧砖3800多万块,是北京乃至全国目前投资数额最大、处理规模最多的企业。各种骨料、混凝土、免烧砖等再生产品已被首都新机场高速、天华小区、北京公厕改造、朝南森林公园和小武基公园等建设单位选用,为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董配永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是节能减排、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如果全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都能得到资源化利用,那么节省下来的土、沙等原生资源,以及由此减少的能源消耗、物质投入和社会成本是无法细数、难以估价的,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功莫大焉!”

打造绿色节能减排企业群体。自2013年开始,集团以垃圾资源化利用为统领,确立了“零填埋、零焚烧、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形成了绿色企业的群体力量。各企业都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站,较大车间班组设立了回收点。回收的废旧物资得到再利用,就连难以处理的餐厨垃圾也转化为生物肥和松土剂等。集团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在京津冀及其它省市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所属唐山马家沟、承德鑫发两个矿围绕“绿色矿山”建设,把产生的煤层气、疏干水铺设管线引入企业和住户循环使用,煤矸石用来修路护坡,或粉碎替代砂石,用来喷浆、砌墙、制作免烧砖,做到了物尽其用。

构建垃圾资源化利用闭环式产业链条园区。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确保回收的废旧物资得到资源化利用,2015年以来,我们通过联营联合、股份合作、改造嫁接、对外挂靠等多种方式,相继在唐山马家沟矿、滦通公司、玉印公司、承德鑫发公司、东北绥棱公司创办了车辆和家电维修、家具翻新、生物质燃料、废玻璃加工、轮胎粉碎橡胶粉、塑料制品等18个再生资源加工处理项目,建起了3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个旧物便民交易市场,实现了源头分类、维修复用、加工再生、市场销售一条龙的闭环式产业链条。

家乡发展绿色生态综合循环经济良策。董配永为报答家乡人民养育恩情,已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联手谋划在唐山市古冶区构建“绿色生态综合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具体就是以现有大型钢厂为核心,以区域内煤矿、焦化厂、水泥厂、热电厂等企业为链条,把企业间的资源能源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循环利用,实现“区域一体化”资源循环共生,“既得到金山银山,又保住绿水青山”。

3

集团绥棱县天华农场种养结合的农牧产业

难得的自我约束——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生活理念的引领者

董配永认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应该纠正和改变。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就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从自己做起,让节能环保成为我们每个人无需提醒的自觉。这些年来,他始终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底线——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一年四季粗布衣衫,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董配永的衣服大多都是从早市和折扣店里花百八十元买来的,而且只要能将就穿就绝对不扔。仅有的几件像样衣服是出席会议或参加较大场合才舍得穿的“官服”。有一件红色背心后背漏洞百出他还在穿,秘书怕他再穿出去别人笑话,就把众多的小窟窿撕成了一个大窟窿,他才被迫放弃。但他对秘书的惩罚是把背心剪成布条绑到托布上。如果没有客人,他的一日三餐桌上非常简单,常见的就是小米粥、白面馒头和红咸菜,和人们想象的饕餮盛宴有天壤之别。

惜水如金,节水有道。为了解决一口痰、一泡尿甚至一个烟头也要冲去一桶水的浪费现象,董配永投资20多万元,将集团北京总部大楼所有办公室内的抽水马桶全部拆除,改建一处公共洗漱间和厕所。重新设计了下水管线,洗完澡的水先进水箱再冲厕所,最后流进底层储存罐,连同便溺运到京郊农场制成农家肥,用来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为了保证用水不被化学洗涤剂的污染,他借鉴传统方法,用猪油等原料制作了环保肥皂,供集团全体员工及家里使用。食堂用玉米面、麦麸子替代洗洁精擦洗餐具,用过的玉米面、麦麸子含有残羹剩饭和油渍,是畜禽的好饲料,又大大减少了厕所和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一举两得。在他的要求下,集团海南农场厨房洗碗池、卫生间洗手盆的水管都不通下水道,而是伸进了一个水桶里,洗澡间也备有水桶。接下来的水得先用来洗拖布、浇地浇树,经过多次利用后才能回归自然。

董配永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住宾馆洗澡的时候,总是用脸盆把洗澡水接起来,然后再拎出去浇到外面的树根下、草坪里,从不浪费一滴水。

烧柴草取暖做饭。集团有矿山和洗煤厂,然而他却很少烧煤。在条件允许的居住地搭起了火炕、垒土锅灶,用柴草替代了煤电取暖做饭,还带领员工出去拣劈柴草。他对员工说,现在农村取暖做饭放着地里现成的柴草、秸秆不用,却舍近求远、花钱买煤电气,这不是老子《道德经》里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么?

习以为常的环保行动。一个能够为保护环境甘愿低头弯腰的人,一定是这个民族仰望星空的智者。多年来,董配永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被丢弃的塑料袋、塑料瓶、烟盒烟头、玻璃碴都会弯腰拣起来,一年夏天在集团黑龙江绥棱天华农场,他早晨跑步时发现路边车辙里有一块塑料编织袋,就停下来,弯腰把手伸进泥水里去拽。无奈塑料袋压得太深拽不出来,就让随行人员回场部取铁锹,最后终于把它抠了出来。还有一次车子在乡间“抛锚”了,司机在路边修车,旁边一个卖香瓜的小摊床,董事长看见附近沟边壕沿扔有不少矿泉水瓶和纸壳,有的隐藏在草丛里,有的浸泡在泥水中。他撸起袖子都拣了回来交给卖瓜老农,并对他说:这些东西扔在这里白瞎了,还污染环境。你拉回去弄干净,还能卖钱呢。

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董配永的环保行动。有停车不熄火的,他会上前提醒司机熄火,这样既省油又免得排放尾气;看见写字楼走廊里灯光太亮,他会叫人把灯泡隔三差五摘掉一个,为的是在保证照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还能为物业公司省下几度电钱;去饭店吃饭,即使是别人请客,如果剩下的饭菜没人打包,他就会叫随行人员把饭菜和用过的餐巾纸都打包回来。他说,这些东西打包带走都有用处,饭菜可以喂猪,餐巾纸可卖废品。

董配永无需提醒的环保自觉和持之以恒的可贵行动,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别人,已经成为一种昭示和引领。

——带起了一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家族团队。董配永兄弟五人都已成家立业,有的儿孙绕膝,这是个人丁业旺、生机勃勃的大家族。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家训”,被每一位成员尊崇和严守。哥们之间不比豪车华宅,比的是谁穿的简朴,谁为国家纳税多,谁对社会贡献大;妯娌之间不比披金戴银,比的是谁家电表走字的少,谁家水费交的少,谁的手机价格低。董事长和夫人花198元钱买的手机,一使就是十来年。五个家庭的孩子之间不比穿戴名牌,比的是谁的学习好,谁的中长跑有耐力,谁在单杠上引体向上次数多,谁每月的零花钱最少。他经常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搞调研,小儿子上高中有时来回骑的是从垃圾中转站拣来修好的自行车……

——打造出一个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企业群体。集团国内所属20多家公司、办事处都把环保和节能纳入发展规划,并要求每名员工日常自觉遵循。所有办公楼室内抽水马桶全部取消,改用室外公厕,既节约淡水,又为有机农业积攒农家肥源;有条件的食堂全部烧劈柴,杜绝使用煤电气;食堂和部分职工家里都用玉米面、麦麸子洗碗。根据需要给职工发放玉米面、麦麸子,用完后以旧换新,公司收回做畜禽饲料;各公司每到冬季实行科室合署办公,为的是减少供热面积和节煤;各公司都有废品回收站,搞好源头分类、盘活库存、修旧利废、循环利用;马矿和鑫发公司投资5亿多元铺设管线上设备,把矿井里的天然气回收给附近居民取暖做饭,抽出来的矿井水分别用于生活、洗煤或灌溉;煤矸石经过粉碎,成了砌墙砂浆、制作免烧砖的好原料,或直接用于铺路、护坡等。鑫发公司多次被评为绿色矿山建设先进单位。

4

集团建筑垃圾资源处理现场

——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和有识之士。董配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物不可毁,旧物不要扔。”在他和员工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拣来复用的办公桌椅、沙发、衣架、床铺、电风扇、键盘等,还经常引以为豪地向客人宣传和展示这些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的成果。好多人耳濡目染,心悦诚服,和他成了志同道合者。其中也不乏有人向董事长要几件捡来的家具,还有的把自己要扔的东西主动送给他,也有的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提供废旧物品回收信息。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董配永尽管对内克勤克俭,对外却慷慨奉献。20多年来,共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近20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慈善企业”、“全国十大慈善家”,还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他关于保护黑土地、垃圾源头分类回收利用、治理白色污染等提案,分别获得第十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致公党中央的优秀提案奖。还在宏观层面上大声呼吁:把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调整政策资金投向,鼓励支持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

据悉,董氏集团已先后投资83亿多元,用于绿色矿山建设、废旧物资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始终把珍惜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自觉担当、时刻坚守、无私奉献。

牺牲自我,却无怨无悔;大家受益,则心生惬意。董配永常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繁衍生息的大事,我在这上投入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哪怕有一点收获也值得我满足和欣慰。否则,如果将来环境恶化了,生存危机了,我们攒再多的钱有啥用?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未来、保护我们自己。请大家携手并肩行动起来,像董配永那样:用热血真情点亮绿色中国,永远做绿水青山的忠实守护者!(高晶 耿海 刘万钧)

编辑:李京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