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2020年第五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2年第二期

田黎明:缘物若水——关于文化体验

2022年03月05日 11:58  |  作者:田黎明  |  来源:《画界》2022年3月第二期
分享到: 

东-岭-35×46cm-2016-年-田黎明

东-岭-35×46cm-2016-年-田黎明

中国传统绘画把写生当写生命来看,这个生命意义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面对山水要画出有意境的山水来。”此时的意境便是生命。中国人面对自然,往往把自我融到其中去,又把生活看做一种境界,人在境界里才能有真善美,所以中国绘画的写生不是写物之体态,而是一种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看范宽、虚谷、齐白石的画,我们感觉到时空中的人文精神对我们生活方式的深深影响。再看伦勃朗、苏丁、毕加索的画,所经历的是生理、情绪、视觉和人性内在东西的跳动。我觉得东方人、西方人在面对物象写生时都有一种心性:一个是面向自然的心性,一个是面向自我的心性,而各自心性的本身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王蒙面对群山默默隐居三十年,画与人格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现实与理想在生活的过程中协调。那年我去西安的时候路过华山,从火车上远远望去,看到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那座已经矗立九百年的山头,它就是华山的西峰。范宽画面上的墨点就是一种远观的感觉,那么大的山浓缩于六尺之中象征着千年的半壁江山,一笔笔的感受,一天天的体验生活,靠着情景合一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耐性已经转化为自然的生活状态了。我想起在东京一家美术馆面对法国作家MAORIeE VrRILLO的画面,他一生的作品都集中在画一个小镇的几条街道,那里的教堂、民居和街道两旁的树木,从1905年到1955年,他始终如一地画着小镇,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对他画面的影响都含在了风景的笔触中,孤独、忧郁和沉静,与其说这是持久的耐力,不如说是一种淡泊的生活方式。由此我想到了可染先生从1963年至1989年间,一种构图、一种光感画了二十六年,境界在岁月中不断地净化,纯之又纯,这就是生活的定律,也是艺术的定律和人格的定律。可染先生的画是对自然生命的赞美,“我”的一切变成了自然中的一切。那位法国画家的作品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发问,“我”的一切在疑惑中变得孤独而浓郁。他们同样画一棵树,可染先生是以物观物的心境来观照,法国画家是面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种种感触。东方人的自然观是在平凡的景致中蕴涵着人的经历,人的一切经历都在日常风景中得到滋润。此时我想到中国的绘画都有一个共通的气息,这就是透明清新的空气,人可以于其中尽情地呼吸。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性格开朗的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变得透明,难道画面不应如此吗?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越是清晰明了地映在平面上,这种明朗化的气息就越容易被人呼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好似随着杜甫的情境化作细雨,无声无言地去和谐万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它的境界,它的常有之美,像是一种明朗的气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性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是放达的人生胸襟,而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忧郁里的情调,凡此种种都是一种境界。在生活气象中,艺术感觉准确步入身心合一的体验才能进入情景交融的空间。然而准确的艺术感觉是什么,说是生存状态的真实还不够,说是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够,一个人在生活中不能只把见到的风景视为一种感觉的真实,也不能只把对物象的思考记作一种准确的方位。就像登山,沿途风景似乎在有意无意中掠过,当登上主峰,才会回首寻找经过的近的、远的空间。再沿路返转,每一处风景便融入一个整体的意象里,这种意象是文化和精神的空间,它存在于山石草木中,能否面对它们以经历一种整体的东西来和谐这一石一树一山一水呢?我们祖先把山水空间分为高远、平远、深远,“三远”便把静观推到了面前,静观向内是心境,向外是交融。张旭书法是流动的,但它是静观的方式,静观是一种精神,以此引申一个造型更是一种文化的缩影。

登山有知己-50×80cm-2021-年---田黎明

登山有知己-50×80cm-2021-年---田黎明

归-园-45×70cm-2020-年--田黎明

归-园-45×70cm-2020-年--田黎明

笔墨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笔墨的方式是人生感悟,所谓笔墨人生是将中国文化融入笔墨本性和时空的宁静里,此笔墨精神是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而它的协调方式是依靠自然并非虚空。和谐是一种静观,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是去占有,而是拥有,这样空间才会广大、才会宽融。虽然生活中的选择也常常不属于自己,但生命的意义是以拥有自然的心性而滋润出它的柔性。生活空间是宽广而贵重的,只是你走路太少,脚步太轻,视域不展,意思是需要你在情绪的凹凸中发现它。让自己的步子回到生活中,在平凡中看平凡,一个人生活的步履是通过自我的存在还是通过自然的存在来印证呢?人的经历有许多是必须在行进的过程中被终止的,也有许多是必然延续的,生活便成为时空中的自然,它应该拥有树木、河流、山川、阳光,这是生命的本体。当一个人能拥有它们时,眼前不再是一个个事物中的人,而是一个个自然中的人,明亮的光辉都会向他扑来。人的视觉感是以心志来调整着自己生的状态。在呼吸它们的同时已经把视觉转为生命中的需要,呼吸是生命的本源。当我站在密荫深处,阳光还原出绿叶的本色,它们平和近人,畅达明朗,风吹摇曳,闪动着真气。生的感觉形成了这些最平常的景象,它让我感受着最美好的时刻,美的东西就在其中,它像绿叶一般恪守自己的方位,吮吸着母体,向着阳光,让自己的单纯在自然界天天向上。生活中一个人帮助了一个人,几个人为了一个群体,一个群体为了众生,就像森林需要山体,山体需要阳光,阳光又映在绿叶上。这是自然的视觉,它在四季回转中簇拥着明洁的生机。

(文章有删节)

山高品淡图-50×80cm-2021-年---田黎明

山高品淡图-50×80cm-2021-年---田黎明

田黎明

1955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擅长中国画人物,作品追寻中国文化平淡天真的美学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创作法则,在中国水墨画中运用光的表现方式,以天人合一的人文感知来体验自然、社会、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等中国画没骨水墨表现方式,并在传承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深化和完善,以意象的中国画色彩风格和清雅含蓄、自然清新的表现方式表现时代审美意蕴。

责任编辑:杨文军

文章来源:《画界》2022年3月第二期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未标题2



编辑:画界 邢志敏

关键词:自然 生活 境界 体验 生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