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双碳中国 能源担当>智库>智库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提高能效节能降耗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2年03月05日 16:03 | 作者:王颂 周瑾 | 来源:国家电网报
分享到: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在推动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电网企业发挥的作用如何?高校和企业又将如何深化相关方面合作?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记者:近年来,南通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电网公司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开展“供电+能效服务”。您认为这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何促进作用?您对低碳校园建设有何期待?

施卫东:提高能效、节能降耗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在能源消费侧,建设能源互联网可以打通各类能源网络,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各种储能设施和各类用户互联互通、高效转化,促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从我了解的情况看,去年南通供电公司向社会发布能效服务十项行动,为南通市政府提供能源托管服务,成功落地省内首个新建医院能源站——如皋第八医院能源站项目,升级公共机构能源服务模式,实现医疗机构综合能源服务“市-县-镇”三级医院全覆盖,值得肯定。

建设低碳校园、钻研低碳科技是高等院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南通大学正与供电企业对接,围绕学校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充电桩建设、全电厨房建设、体育馆及食堂中央空调系统、宿舍分体空调建设、生活热水系统建设、配电房智能运维等综合能源项目开展洽谈,推动建设低碳校园,共同助力新南通现代化建设。

记者:南通市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提出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加强长三角地区电力互联互通,推进区域供电服务率先实现“跨省一网通办”,您对供电服务有何感受?

施卫东:随着南通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十四五”时期南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关键期,南通正以交通一体化带动区域一体化。城市发展,电力先行。在南通,供电公司结合重要交通枢纽工程用电需求,研究提升电网供电能力方案,提前布局重点项目建设。

从当前来看,实现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供电服务“跨省一网通办”在长三角区域的试点开展,让企业办电更便捷,也让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更优化,促进了区域内工商业企业的自由流动。这些年,我也感受到供电服务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据我了解,供电公司在全市政务中心设置了16个办电窗口,并通过“南通百通”APP实现客户多渠道办电。此外,供电公司的有关业务系统还与市工改系统互联互通,完善了基本信息推送功能,为企业办电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是供电公司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实际行动。

记者: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保持刚性增长。近日,国家电网公司辛保安董事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坚决扛牢电网责任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出将做好电源并网服务和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作用,同时配合政府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保障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您对此有何评价?

施卫东:“十四五”时期,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需要电力系统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衔接顺畅,在源网荷储各侧协同高效发力,使各类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开发、配置和利用成为现实。

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率先发布“双碳”行动方案,统筹兼顾能源保供和转型发展,并提出具体举措,体现了央企担当。南通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希望电网企业一如既往地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进一步优化电网规划,提前开展新能源项目接网消纳研究,提升电网消纳能力,满足南通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需求。

记者:您认为推动校企合作对于培养高端人才、培育更多原创成果有何助益?企业和学校间应如何衔接配合,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

施卫东: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体,是创新生态中人才流、技术流的源泉。企业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对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整合校内外优质产教资源,突破传统学科间界限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阻碍,培养一批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参与高校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为高校提供科研创新的课题和要素支持,构建起高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多元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校企间可以围绕三个方面深化合作。一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持。高校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需求,主动策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形成链式产业创新体,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要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应主动参与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发挥原始创新的主体作用,多出创新成果,为企业发展集聚更多核心竞争力。三要强化人才交流互动。高校要调动科研人员主动对接产业、企业需求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将更多论文写在江海大地上,写在工厂车间里,写在新技术新产品中。


编辑:罗文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