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 论>委员评论

防沙治沙也要讲“精准”

2022年03月06日 16:55  |  作者:本报特邀评论员 马全林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今年这个“沙”字与“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大力实施治理工程,强化沙区植被保护,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014万公顷,在万里风沙线上营造生态防护林约1.2亿亩,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沙尘暴天气次数明显减少。涌现出了像右玉、库布其、塞罕坝、八步沙等一大批治沙典型模范,形成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治沙精神。防治荒漠化履约与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外交大局的一张亮丽名片,彰显了我国治理环境的决心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我国的防沙治沙还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沙区仍存在破坏现象,保护与发展矛盾依然突出;沙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已初步治理的区域,稳定性差,极易出现反复;投资体制单一,信贷、税收等优惠力度不够,制约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高层次研究平台、人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服务支撑作用发挥不够等。一些地方在防沙治沙中,还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开展大苗木、高密度造林绿化,甚至违背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原则和群众意愿的行为,盲目绿化、行政命令、瞎指挥等不科学问题,在不适于造林的草原、戈壁地区大规模造林,或在固定沙地(丘)重新造林,出现“栽而不活”或“活而不长”现象。

2022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甘肃民勤防沙治沙现场时指出,防沙治沙是改善生态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大事,要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培育更多固沙植物品种、促进形成生物多样的固沙生态。李克强总理充分肯定了干部群众和全国各地志愿者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效,强调了防沙治沙对改善生态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新技术应用不足、固沙植物中种类少、治理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为我们开展防沙治沙增强了动力,也为我们今后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防沙治沙作为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必须要更加重视科学绿化、精准治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治沙科技工作者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我国防沙治沙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流沙控制技术、治理模式、固沙植物选育、机械化治沙等生物固沙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形成了许多行业标准和成功范例。在固沙植物选育方面,先后建立了民勤沙生植物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沙坡头植物园,长期开展了固沙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为不同生态区域防沙治沙筛选出众多优良的固沙植物。1974年建立民勤沙生植物园,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引种植物最多具有荒漠特色的沙旱生植物园,已引进各类植物680余种,筛选出梭梭、花棒、柠条、多枝柽柳、沙木蓼、沙冬青等优良固沙植物30多种,2021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国家种质资源库。为不同自然地貌防沙治沙选择树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推进科学绿化、精准治沙,需要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科研投入,支持基层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和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攻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支撑服务贯穿于工程立项、设计、实施和验收全过程。需要进一步健全防沙治沙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达到环境友好、生物多样、综合治理的目的,从而提升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成效,为筑牢北方防沙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治沙 防沙 固沙 生态 植物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