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守望华夏 使命担当>社会责任

一个致力于垃圾变资源的人

——记华夏董氏实业集团董事长董配永

2022年03月07日 15:0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据了解,华夏董氏实业集团是一家集国内外贸易、矿山开采、机械制造、生态农业、有机食品、循环经济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集团。目前在国内外拥有3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和办事处,固定资产600多亿元,每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万多个,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70多亿元,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赠资金物资20亿元。

董配永作为一位企业家,近些年来,他更多关注的却是资源与环境这个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不但有理论上的学习探讨,更有行动上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7

深远的忧患意识——

让垃圾变资源的探索者

在董配永看来,应该未雨绸缪,通过垃圾资源化利用,让垃圾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与财富,以此减少原生资源开发,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因为在各种各样的垃圾里面,确实有好多可再生、能利用、有价值的“宝贝”——这是董配永经过多年实践得出来的结论。

垃圾桶。出于对资源的忧患意识,好多年前董配永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为此,他多次带领集团办公室人员到北京东城、朝阳等区走街串巷,忍着熏心刺鼻的恶臭查看垃圾桶,仔细翻拣里边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一看,让他看清了并非“垃圾桶里净垃圾”,而是“垃圾桶里有资源”。因为这里的塑料瓶、塑料袋、纸制品、破旧衣物,以及垃圾桶旁边的沙发、床垫、家具都是可以回收复用或者加工再利用的,就连人们觉得最没用的餐厨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做肥料的。

接收中转站。在集团北京总部金隆基大厦附近有一个区域性垃圾中转站,每天都有大量生活垃圾、大件垃圾汇集在这里,再经过铲车碾压砸碎后运填埋或焚烧。2016年初,董配永发现后觉得这样太可惜了,就和环卫人员商定,派出8名员工到中转站,分两班进行分类回收,回收后的物品运往集团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进行资源化处理。在不到两年时间内,从这个中转站抢救出塑料、泡沫、木柴、合成板材、废弃电器、沙发、桌椅板凳等物品500多车。

进驻拆迁工地。前几年北京东城区隆福医院一栋二层小楼拆除了,经过协商,董配永和单位员工一起,抢在建筑垃圾运走扔掉之前进驻现场,拽钢筋、捡砖头、扒石板,把有用的东西分拣出来。他还拿起锤子把大块水泥凿成碎块,看里边原料的比例,研究粉碎后的用途。他对员工说,这些水泥块粉碎后用来打混凝土、制免烧砖、铺路基完全可以,当垃圾扔掉可是白瞎了!后来他选择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很大程度是受了这次现场调研的启示。

到郊区踏查调研。为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董配永几次到一些城市郊区或乡村踏查调研,对垃圾围城、围路、围河的现象有所了解,感触颇深。同时看到有用的东西就和大家一起动手捡回来。有一次在吉林双辽一个村头的大土坑里就拣出来370多个酒瓶子。

董配永向记者介绍说: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不但产量与日俱增,而且其中的“含金量”不断提高。事实证明,科技越发达,淘汰的垃圾越好;生活节奏越快,产生的垃圾越多;越是富裕的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越高。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垃圾堆往往就是一座堆金积玉的“城市矿产。”这些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处理得好就能变成财富。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造成资源流失、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空气,最后必将成为资源的“漏斗”和环境的“杀手”。

6

无私的奉献精神——

垃圾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的先行者

经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董配永加深了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也看到了垃圾堆里富含的正能量,从而坚定地走上了从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之路。——他确信这是解决垃圾诸多问题的第一关口、治本之策和正确出路。因为在他看来,源头分类可以促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而填埋以及焚烧不仅浪费毁灭了资源,还污染环境、占用土地,二者均不可取。自2013年开始,董配永就自觉地在垃圾源头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之路上执着前行,并甘愿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1、 先从企业内部做起,全面搞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自2013年开始,集团所属20多家企业都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站,较大的车间班组设立了回收点,坚持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活动,使积压多年的废旧材料得到利用。

2、 组建义务环保队,进入北京街区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回收。为了让北京市区垃圾中转站、垃圾箱里一些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被当成“废物”拉走处理掉,董配永于2017年初自己出钱开工资,组织起了以企业员工为主的80多人的义务环保队,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的9个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建立了27个回收点,回收分拣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回收率多在80%以上。三年来共分类回收塑料、纸壳、废纸、木料、化纤品、金属类等可再生资源,以及废旧办公桌椅板凳、家具家电、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等2030多车1.2万多吨。目前这支义务环保队伍已经得到了街道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他们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正在朝着开创北京生活垃圾“零填埋、零焚烧、零污染”的资源化利用模式目标迈进。

3、 主动参与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开辟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战场。面对首都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拆违工程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急需消纳转化的现状,2017年2月份初,董配永秉持资源忧患意识、节能环保理念和公益慈善情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找到朝阳区委、区政府领导主动请缨,参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先后投入资金物资近4亿元,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三间房乡开辟了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基地。共购置23台套粉碎加工设备、再生产品生产线和150台辅助机械设备。目前5个基地已接收以十八里店乡域内为主的建筑垃圾大约370万吨,完成资源化处置295.8万吨,加工再生产品270.4万吨,是北京各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量最大的企业。

董配永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是一个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节能减排、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如果全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都能得到资源化利用,那么节省下来的土、沙等原生资源,以及由此减少的能源消耗、物质投入和社会成本是无法细数、难以估价的,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功莫大焉!”

4、 依托园区建设,构筑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链条。为了确保回收来的物资更好资源化利用,2015年我们在集团唐山马家矿、滦通公司、鑫发公司建起了3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了源头分类、回收存储、维修复用、加工再生、市场销售一条龙。整个园区占地面积220余万平方米,重点接收和加工转化从北京城区回收来的废旧物资、大件垃圾,使之成为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原料或半成品,最终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前已有车辆和五金家电维修、家具和办公桌椅维修翻新、生物质燃料、废玻璃加工玻璃丝、轮胎粉碎橡胶粉、塑料颗粒和塑料管制品、电瓶铅还原等15个资源再生项目。已维修自行车、三轮车13490多辆,翻新家具、办公用桌椅板凳8000多件(套),生产加工生物质燃料2400吨、橡胶粉580吨、玻璃丝3240吨、还原电瓶铅1570吨。其中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的试点已经形成了源头分类、分装运输、园区处置、资源转化的闭合链条。

在唐山马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木器维修车间,记者看到了几个木工师傅正在紧张忙碌着。经过清理除尘、打磨喷漆、换罩蒙面等几道工序维修翻新,这些拣来的家具和办公桌椅便完好如初了。据悉,近几年,董配永捐献给家乡学校的4300多套桌椅、沙发都是从这里挑选出来的。

5、 政企联手共建,推进唐山古冶区城乡一体垃圾资源化处理。为了感恩回报家乡,促进唐山古冶区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集团与古冶区政府联手开展了城乡一体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具体就是政府组织源头分类、提供处理场地,企业负责收储运输、加工转化,最终达到零填埋、零焚烧、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目前,这个项目的5个综合处理点已经完成选址,进入考察论证、确定落点阶段。届时将有近60个资源再生、节能环保型项目落户园区,成为当地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董配永为发展循环经济先后投资14亿多元,从垃圾堆里抢救出了大量的资源,使不少“废物”变成了“宝贝”,为国家和社会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做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可是一算经济账,都是赔钱买卖,但他一点都不可惜。他曾说过“节能环保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衍生息的大事,我在这上投入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现在我们有钱可以让垃圾变资源。可是如果有一天,一旦资源没了,我们手中有再多的钱能变成资源吗?”

可贵的自我约束——

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生活理念的引领者

董配永认为,一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应该纠正和改变。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就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让节能环保成为我们每个人无需提醒的自觉。这些年来,他始终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底线——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一年四季粗布衣衫,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董配永的衣服大多都是从早市和便宜店里花百五八十买来的,而且只要能对付穿就绝对不扔。仅有的几件像样的衣服是出席会议或参加较大场合才舍得穿的“官服”。有一件红色背心后背漏洞百出他还在穿,秘书怕他再穿出去别人笑话,就把众多的小窟窿撕成了一个大窟窿,他才被迫放弃。但对秘书的惩罚是把背心剪成布条绑到托布上。如果没有客人,董配永一日三餐桌上非常简单,常见的就是小米粥、白面馒头和红咸菜,和人们想象的天壤之别。

惜水如金,节水有道。董配永投资20多万元,将集团北京总部大楼所有办公室内的抽水马桶全部拆除,改建一处公共洗漱间和厕所。重新设计了下水管线,洗完澡的水先进水箱再冲厕所,最后流进底层储存罐,连同便溺沤制成农家肥,用来种植绿色有机食品。为了保证用水不被化学洗涤剂的污染,董配永借鉴传统方法,用猪油等原料制作了环保肥皂,供集团全体员工及家里使用。食堂用玉米面、麦麸子替代洗洁精擦洗餐具,用过的玉米面、麦麸子含有残羹剩饭和油渍,是畜禽的好饲料,又大大减少了厕所和生活用水对地下水的污染,一举两得。在他的要求下,集团海南农场厨房洗碗池、卫生间洗手盆的水管都不通下水道,而是伸进了一个水桶里,洗澡间也备有水桶。接下来的水得先用来洗拖布、浇地浇树,经过多次利用后才能回归自然。

董配永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出住宾馆洗澡的时候,总是用脸盆把洗澡水接起来,然后再拎出去浇到外面的树根下、草坪里,从不浪费一滴水。

烧柴草取暖做饭。董配永多年前就在条件允许的居住地搭起了火炕、垒土锅灶,用柴草替代了煤电取暖做饭,还带领员工出去拣劈柴草。他对员工说,现在就连农村取暖做饭放着地里现成的柴草、秸秆不用,用的却是舍近求远花钱买来的煤电气。这不是老子《道德经》里说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吗?

习以为常的环保行动。多年来,董配永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发现被丢弃的塑料袋、塑料瓶、烟盒烟头、玻璃碴都会随手捡起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他的自觉。一年夏天在集团黑龙江绥棱天华农场,他早晨出去跑步的时候发现路边车辙里有一块塑料编织袋,就把手伸进泥水里去拽。无奈压得太深拽不出来,就让随行人员回场部取铁锹,最后终于把它抠了出来。还有一次凑巧在乡间十字路边一个卖香瓜的小摊旁修车,董配永看见附近沟边壕沿扔有不少矿泉水瓶和纸壳,有的隐约在草丛里,有的浸泡在泥水中。他撸起袖子都捡回来交给卖瓜老农,并对他说:这些东西扔在地里既糟蹋了资源,还污染环境。你拉回去洗吧洗吧晾干了,还能卖钱呢。

董配永的环保行动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看到有停车不熄火的,他会上前提醒司机熄火,这样既省油又免得排放尾气;看见写字楼走廊里灯光太亮,他会叫人把灯泡摘掉一个,为的是在保证照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还能为物业公司省下几度电钱;去饭店吃饭,即使是别人请客,如果吃完了没人打包,他就会叫随行人员把饭菜和用过的餐巾纸都打包回来。饭菜挑好的给员工吃,不好的喂猪,餐巾纸卖废品。他说,这些东西打包带走都有用处,否则当垃圾混在一起扔掉,就会危害环境。

董配永的环保自觉和持之以恒的可贵行动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别人,已经成为一种昭示和引领。

首先带起了一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家族。董配永兄弟五人都已成家立业,有的儿孙绕膝,是一个家兴业旺、生机勃勃的大家族。在董配永的言传身教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家训”,被每一位成员尊崇和严守。哥们之间不比豪车华宅,比的是谁穿得简朴,谁为国家纳税多,谁对社会贡献大;妯娌之间不比披金戴银,比的是谁家电字走得少,谁家水费交得少,谁的手机价格低。董配永和夫人都有一个10年前花198元钱买的手机,仍在使用。五个家庭的孩子之间不比穿戴名牌,比的是谁的学习好,谁的中长跑有耐力,谁每月的零花钱最少。董配永家小儿子上高中后不用车接送,来回骑的是从垃圾中转站捡来修好的自行车……尽管他们对内克勤克俭,对外却慷慨奉献。20多年来,集团共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近20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慈善企业”,董配永个人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还是“全国十大慈善家”等称号获得者。

其次打造出一个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企业群体。集团国内所属20多家公司、办事处都把环保和节能纳入发展规划,也是每名员工的日常自觉遵循。所有办公楼室内抽水马桶全部取消,改用室外公厕,既节约淡水,又为有机种植积攒农家肥源;有条件的食堂全部烧劈柴,杜绝使用煤电气;食堂和职工家里都玉米面、麦麸子洗碗,根据需要给职工发放玉米面、麦麸子,用完后以旧换新,公司收回做畜禽饲料;各公司每到冬季实行科室合署办公,为的是减少供热面积和节煤。各公司都有废品回收站,搞好源头分类、盘活库存、修旧利废、循环利用;投资5亿多元铺设管线上设备,把矿井里的天然气回收给附近居民取暖做饭,抽出来的矿井水分别用于生活、洗煤或灌溉;煤矸石经过粉碎,成了砌墙砂浆、制作免烧砖的好原料,或直接用于铺路、护坡等。集团所属鑫发公司多次被评为绿色矿山建设先进单位。

更影响着一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董配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物不可毁,旧物不要扔。”在集团总部他和员工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拣来复用的办公桌椅、沙发、衣架、床铺、电风扇、键盘等,还经常引以为豪地向客人宣传和展示这些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的成果。好多人耳濡目染,心悦诚服,和他成了志同道合者。其中也不乏有人向董配永要几件捡来的家具,还有的把自己要扔的东西主动送给他,也有的通过自己的关系,为他提供废旧物品回收信息。

中国网记者李慧芳几次参访后深有感触地说:董配永对资源环保的忧患意识和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情怀,对我是一种震撼、教育和激励。我在反思自己以往所作所为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宣教引领人们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上的沉重责任!

积极的应对措施

——解决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思想者

近几年,随着集团产业重心往发展循环经济上的战略转型,董配永不但付出了宝贵的心血和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且更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 要把垃圾废旧物品资源化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政府行为。把垃圾废旧物品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事关资源的永续利用,事关环境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盛不衰,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政府行为。这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国情决定的。我们一定要有资源危机意识,及早地抓好原生资源保护和再生资源开发,把垃圾资源化利用上升为国家宏观战略,纳入政府主导行为。这是件大事,早抓早受益,抓好多受益,不抓是战略失误。

2、 国家应制定垃圾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纲要,对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尤其像废弃物资回收分拣和资源化处理企业,既有公益的性质,又是在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应视为特殊的环保型产业,在管理规范上不要“一刀切”,应该在车辆运输、生产环境、作业条件等方面适当放宽,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对这样的企业进行保护是值得的,因为保护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企业。而是一个为了环保做出无私奉献的产业,保护的是环保本身。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宽对有关循环经济企业的保护,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即使有点问题也应该得到理解。其负面影响总比由于垃圾得不到良好治理,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恶果小得多吧。

3、 调整政策资金投向,鼓励支持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要在土地、信贷、税收、设备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激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积极性。要把每年花在垃圾填埋、焚烧上的数千亿资金进行调整,直接补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产生的综合效益会更多更好。

4、 严格控制原生资源开发,限制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用品。我们要通过开发利用好再生资源来弥补原生资源的不足,同时严格控制原生资源开发,决不能一边放弃非用即废的可再生利用资源,一边开发挥霍天生不足的原生资源,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错误。尤其要制定落实好限制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政策法规,从多方面、多渠道减少垃圾的产生。

5、 要在全社会开展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教育,倡导实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杜绝人为制造垃圾的现象。我们在垃圾堆上看见,很多好端端的物品当成废物毁坏扔掉,实在可惜啊!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多人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淡忘了,甚至把它看成是过时的、没用的,以致社会上奢侈攀比盛行,铺张浪费严重。面对人口增多、资源不足的现状,我们今天重新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必要、更有意义、更有作用。要向全社会大声疾呼:为了保护资源环境,为了民族薪火相传,我们不能再浪费了,也浪费不起了!决不能一边把有用能用的物品扔掉,一边再耗费有限的能源资源去制造,然后再扔掉,步入无休止地人为制造垃圾、循环浪费的绝境。

记者的思考

我曾问过董配永:这多年您在垃圾废旧物品回收资源化利用的道路上,有什么感触和困难?回答这个问题时,他欲言又止,左顾右盼,似乎有苦难言。经过几次深入沟通,他才勉强说了心里话:我从事这个行业绝非为了经济利益,就是想为子孙后代保护住赖以生存的资源。别人的误会我能理解,赔点钱我能承受,身心疲惫我能坚持,唯独就是恳请各级政府对这个行业高度重视,在证照审批、场地规划、车辆运输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倾斜,帮助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采访完董配永,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思想更觉悟了许多。我为中国能有像董配永这样身价百亿却致力于垃圾变资源成财富的企业家,而且不求回报、负重前行而高兴;也为我国目前尚有那么多垃圾废旧物资得不到资源化有效利用,只能被迫填埋焚烧而焦虑;更为全国已经出现的垃圾分类回收良好态势而祝贺。

现在看,董配永多年来在垃圾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上的所作所为,和目前国家倡导的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大政方针同调合拍。可以说,董配永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只不过由于他对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不懈追求,符合自然规律,顺应发展潮流,才与当前全国普遍倡导的垃圾分类时代大势产生了齐鸣共振。从董配永的影像中,引起了我对以下三方面问题的思考。

第一,我们是放任对有限的原生资源无限度开发,还是加强对垃圾废旧物品的回收资源化无限循环利用?

第二,我们是崇尚豪华奢侈、暴殄天物的消费理念,还是倡导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第三,我们对垃圾废旧物品回收资源化利用企业是坚持按照环保标准严格规范、一刀切死,还是立足高远、从长计议,进行政策性支持和保护?

第四,我们是把垃圾回收资源化利用的从业人员看成拾荒者、边缘人甚至低端人群,还是尊崇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境的保护神和时代的建设者?

我们从董配永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经验中,对这个非此即彼的问题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难的却是我们如何把这个答案形成共识,付诸行动,变为现实!

编辑:李京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