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既保粮食安全,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重任在肩

2022年03月08日 12:06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新时代新阶段,抓‘三农’工作就是抓乡村振兴。”2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很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城镇居民。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分别为10.5%、9.7%,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个以上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比上年缩小0.06。

2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广大农民群众送来了新春的第一缕“政策春风”和厚重的“民生礼包”。中央强调,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耕地保护 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指出,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吴宏耀对此总结为“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其中“保数量”的重点在于定线、定位和定责,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

“哪块地是耕地、哪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都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要做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吴宏耀说。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安全形势,稳产保供不仅事关我国自身粮食安全形势,更具有全球意义,实现稳产保供要从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调动和保护好种粮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辛贤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落实“藏粮于地”就要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藏粮于技”是要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在“地”和“技”的基础上,粮食生产还需强调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让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辛贤说。

辛贤还建议,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方面,要主动布局国际粮食安全供应链建设,抓住粮食国际供应链的核心要素,推动农产品进口国别和品种多元化;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和参与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粮食体系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更好地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中国贡献。

“一村一品”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分析认为,必须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致力于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产业、就业两个管长远的根本性问题是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在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中,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许多脱贫地区打造出了基于本地特色的产业雏形,并保持产业政策稳定,不断延长现有产业的链条,增强了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群众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的推进打下基础。

例如近年来,碧桂园集团在甘肃东乡深耕刺绣产业,从无到有打造了“塞昂花儿”自有品牌,创新建立了“企业+带头人+产业枢纽+绣娘”的产业模式,将许许多多从未走出大山的东乡绣娘们带上了国际展览的T台,在帮助她们成功实现增收的同时,有效带动了社会力量关注非遗创新和女性发展。

不仅如此,碧桂园集团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乌金猪产业、广东省英德市连樟村红色旅游产业、江西省兴国县鱼丝产业……一个个具有特色资源禀赋的产业,带动了一方方群众昂首阔步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甘肃东乡刺绣系列产品

实践证明,产业振兴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深入调研挖掘当地的农特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另一方面,要与村民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张红宇提升说,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更需要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实现脱贫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重大任务来抓,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农业内部挖掘就业潜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三个方面,努力实现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数字经济赋能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唐仁健说,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就是要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乡村建设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长远发展。”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分析认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具体来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可以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就业环境的同时,挖掘乡村建设项目用工潜力,设置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为实现充分就业、提升农民务工收入创造新的机遇。

但是黄季焜认为,只有实施更加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乡村建设项目,并充分发挥农民和村庄在乡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乡村建设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实施机制。”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已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例如,近日全面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从促进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对算力进行统筹布局,最大化消除了东西部、城乡间在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信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数字经济可以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共同富裕的要求看,将来还需要进一步协同推进这两个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

编辑:刘乙潼

关键词:乡村 振兴 粮食 产业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